大数据催生电子政务“零距离”
从政府上网工程,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背景下,政府基于互联网提供政务服务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地方政府的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整体向好。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未来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构建客观检测平台,反映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评促建成为必然。
应该说,地方政府在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各地政府在互联网服务能力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背后的原因或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或是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真正下力气推进,或是缺乏推进的知识和能力,或是推进的认知、设计、体系建设不规范。一些地方还拆解服务功能,虽则看起来每一项都是一次性办结,但实际上整个服务并未能达到一次性办结。大数据技术能精准发现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方面的漏洞。
记者在2018贵阳数博会上看到,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推出的《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发展报告》首次创新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334个地级行政区的互联网服务供给能力、响应能力和智慧能力开展监测与评价。
国内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大数据公司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分布式爬虫技术、浏览器模拟技术等进行数据的深度采集,对收集的12.4亿条数据进行精准化清洗,并根据评估指标的设计运用于分值转化计算。先进的技术帮助此份报告打破了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等传统政府互联网服务的评价模式,将评价延伸到政府“多网、多微、多端”的全互联网整体服务能力上,实现了评价数据的快速生成和检查回溯,评测基本随时可以进行。
可以看出,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撑的评测真正实现了结果的客观性,评测项目更为细化、准确,并极大地提升了评测的效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利用这样的结果,地方政府可以清楚了解自身在互联网能力建设方面的长项和短板并进行优化。报告所得出的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整合和贯通能力有待提升、响应能力处于调整阶段、智慧能力仍然处于调整阶段、与商业化应用差距明显等结论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除了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大数据技术完全可以在公共服务的其他方面,用于公共资源效率的提升,用于进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帮助解决政府数据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技术难题。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政府的互联网服务能力,构建起一个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把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