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专精尖”大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日,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提出“好大学重在质量特色,而非简单比拼规模数量。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引起各界广泛共鸣。
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依靠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建设精而专的一流大学,确为正确的路径选择之一。
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教育质量高不高,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担当时代重任的有用人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年轻学子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就读,至关重要。因此建设一批在专业领域学脉深厚的头部高校,有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基础和天赋,精准选择专业方向,在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中,强化专业思维、提升专业能力、厚植专业荣誉感,更好地成长为栋梁之材。
中外教育实践均已证明,办学规模大小和质量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以我国为例,协和医科大学、外交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占地面积、规模都不算大,却在专业声望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打造了“小而精”高校的“样板间”。
事实上,在当今开放融通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科研体制下,大学有围墙,学科无围墙。“专精尖”大学和综合性高校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相爱相杀”,而应是水涨船高、相辅相成。专精高校的优势学科发展得越是充分,尖端人才越是集聚,在学校本身实力、声望和发展后劲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越会激发人才流动、资源优化、学科互鉴、优势互补,进而促进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长远发展,从整体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臻于完善、国家教育实力综合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想办好一所“专精尖”大学,并不意味着投入少、管理易、见效快。“专精尖”大学的建设之路,不仅需要“冲刺跑”,也是一场“马拉松”。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这更是一场担当、见识和耐力的考验。管理者应当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从学术传统、办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找准专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在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善于规划、精于管理,坚持有选择性地发展,从政策、资源和平台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充沛、稳定、长期的科研和教学支持,营造有利于学术科研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应避免“猴子掰苞米”的短视,丢开“立竿见影”的面子心理,杜绝“拔苗助长”的政绩工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甘做为后来者“栽树”之人,锚定目标、久久为功,交出“大学之问”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