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产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详细内容

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集锦

8月29日,国家数据局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第二批2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第二批案例在注重发挥以数据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行业效益提升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数据来源合规、治理有效以及依靠先进适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流通等内容,彰显数据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建设

用地“一张图”和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为切入口,形成了“一个平台基座、一个关联通码、一个应用端口、一个云服务平台、一套数据标准”的协同推进体系,推动数据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为政府、社会、市场提供了可感可及的农业农村数据服务。

一是推动多方数据融合。依托农业农村部统计监测数据,充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一体化农业农村大数据自动采集体系,采集汇聚土地、农作物以及技术应用情况等数据,为每块地建立“数字档案”,形成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为每个村进行“精准画像”,汇聚分析人口、土地、资产、生产、环境、气象、电力等数据,形成乡村发展动态数据库。

二是“一座一码一端一云一标”五大抓手提升农业农村部门工作能力。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帮助地方快速建立大数据能力,实现各级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打造“全农码”,为涉农资源、主体、产品赋予数字身份,实现农村“地、人、物、财、事”全面关联。打造“农事直通”APP,为农业农村大数据提供统一服务窗口。打造“云服务平台”,提升云端计算和服务能力,实现平台功能的协作协同和数据的关联互通。成立农业农村部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统一的农业农村数据标准体系,为涉农数据共享交换提供遵循。

三是拓展数据应用场景。辅助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开发耕地用途管控、种子监管、宅基地管理、头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网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新应用。其中,头雁培育系统为4万头雁学员提供培训跟踪服务,有效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已备案流转合同超过400万份,可对流转价格、主体、用途、年限进行动态监测。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与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合作,支撑金融机构快速放贷,助力精准承保理赔,为超1600万农户提供保险核验或信贷评估服务。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初步形成大数据“资源池”,汇聚了全国约11.07亿块农村承包地、96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亿成员、400万家庭农场等数据,“全农码”累计赋码22.76亿个。推动通用数据产品陆续在省市县落地,其中,“农事直通”APP服务主体达106万。

伏羲农场:构建智慧农业数据底座

多方积累和灵活运用农业数据,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并行阶段,农业数据存在质量良莠不齐、融合应用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通过搭建“智慧农业数据底座”,打通农场生产数据流,充分保障农业数据质量和安全,在施肥、施药、灌溉等耕作环节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带动粮食增产,农户和村集体增收。

一是推动多来源、多类型数据采集。建立“团连排班”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如图所示),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传感器、人工采样、测土机器人等方式,采集作物分布、作物长势、土壤氮磷钾、土壤有机质、土壤墒情、农田病虫害、作物表型等多维关键要素数据,形成从土地环境数据到农业生产经营全链路的实时数据底座。

二是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构建“农业大数据共性平台”,通过设计农业全要素数据采集标准,明确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据结构和语义表示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来源不一致等问题,打造高质量数据资源。同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严守数据安全底线。

三是数据分析助力农业高效生产。在规模化施肥、施药环节,采集和分析土壤氮磷钾、农田病虫害、作物表型等数据,总结土壤肥力分布情况,绘制施肥打药处方图,为不同地块提供定制化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减少20%以上化肥和农药使用,降低耕作成本。在精细化灌溉环节,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肥力等数据,结合作物需水模型,判断作物各生长时期的需水量;采集管道压力、流量、阀门温度等数据,实现远程阀门控制和流量监测,制定差异化灌溉策略,变革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式,缓解大水漫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以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自201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累计服务了呼伦贝尔农垦600万亩耕地,安徽芜湖繁昌22.85万亩耕地,成功经验已拓展至河北雄安、内蒙古兴安盟、湖北十堰、河南周口、山东农高区等地共计1000多万亩耕地,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1300亩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节本增效104元/亩,在安徽芜湖核心示范区,实现平均节本增效300-500元/亩。

畜牧产业大脑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畜牧业一头连着居民“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钱袋子”,事关国计民生。我国畜牧业产业链条长、生产周期长,存在产能调控难度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构建了集行业分析、监测预警、数据服务于一体的“浙江畜牧产业大脑”平台,为省畜牧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管理等数据支撑。

一是建成一体化畜牧大脑数据仓。通过与市场监管、银保监、生态环境等8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对接,建设畜牧大脑数据仓。目前已汇集数据2.2亿条,覆盖12类畜牧兽医业务主体,日访问量20万次以上。以生猪模块为例,在养殖环节实时汇聚省、市、县生猪存栏量、调入量、出栏量及价格动态等数据,指导生猪科学生产;在检疫、屠宰、调运环节汇聚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肉品品质检验等数据,实现从养殖到市场全流程追溯。

二是构建智能高效风险预警体系。依托数据仓,开发稳产保供智能模块,通过产能测算模型,智能感知和分析生猪产量、猪肉价格、头均盈亏等数据,提前6个月预测研判生猪产能、猪肉供应的波动风险,辅助畜牧管理部门提前部署稳产稳价调控措施。开发疫病风险管理模块,密切监测屠宰、检疫、调运等环节的动态数据,设置非洲猪瘟、口蹄疫检测等19个风险点,制定36条触发规则,实时研判分析风险情况,并精准推送至养殖、调运等畜牧主体及管理部门,实现重大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三是推动数据要素增值赋能。在畜产品信息追溯方面,与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实现养殖场信息向产地检疫人员全推送,省内检疫、备案等信息向屠宰企业、驻场官方兽医全推送,屠宰企业检疫申报、检测、宰前检查等全程信息向驻场官方兽医全推送;同时与卫健部门协同,深化数据共享、风险评估、联合处置等工作,做好公共卫生安全追溯,守好人病兽防关口。在解决农户需求方面,为农户精准推送保险信贷、价格行情等服务,推动农户生产管理、检疫申报、受理、出证、扫码等业务办理“零跑腿”,实现贷款一键申请,保险一键参保、一键赔付,2023年,已辅助249个养殖场抵押授信7.21亿元。

2023年,平台发布产能预警共计790次,处置安全风险2.16万次,帮助养殖户降低经济损失6500多万元。基于数据分析大幅提升检疫效率,单个屠宰企业日均检疫、检验出证时间分别缩短98分钟(降幅68.5%)和104分钟(降幅70.1%)。

产业链数据要素应用 赋能产业协同效率提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当前,煤炭产业生产、物流、金融等环节数据分散、孤立,导致产运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到位等情况频现。国能互通内蒙古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煤炭产业从生产、运输到消费端的各环节数据,开发了能源产业智慧服务平台,为煤炭能源企业提供精准对接、风险评估等数据服务,助力煤炭产业供应链高效精准对接,显著提升煤炭等能源产业协同效率。

一是整合产业数据资源。基于企业授权,获取企业的行为数据;通过合作协议,获取矿场、贸易商、电厂、钢厂、加工、金融机构等企业的生产、交易、物流、仓储、支付结算、票证等数据;通过与公路、铁路、港口等部门进行深入合作,基于合作协议获取“公铁水”运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清洗、多维验证等处理,形成煤炭产业数据资源,每日新增各类数据近100万条。

二是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通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交易订单、物流等数据,形成企业经营画像,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额度测算、风险控制实时预警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拓展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融资渠道。通过打通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数据,构建智能的辅助决策体系,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优质客户筛选与管理、客户经营画像分析等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运营管理。

三是多手段保障数据安全。联合编制数据存证、脱敏、加密、存储、使用等多项标准规范。建立合规审查、分级分类、交叉验证等管理机制,在支付、交易、物流、身份认证等环节应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全部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严格遵循用户授权及数据最小范围流出原则,流通数据以系统生成或加工处理后的数据为主,禁止原始数据流出。

目前该平台已为5000多家煤炭行业用户提供了数据服务,累计服务煤炭交易量8.8亿吨,交易金额2600亿元,有效支撑煤炭行业提质增效。平台与新华社等单位发布5项能源价格指数,为市场提供定价参考,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监测提供支撑。

来源:国家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