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被撕带给网络社交媒体的教训
这两天,社交媒体巨头脸书深陷“数据泥潭”。先是因泄露5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遭到口诛笔伐,随后又被曝多年来一直收集安卓手机用户详细的通话记录。一时间,“脸书完了”“删除脸书”的呼声四起,撕“书”热潮在西方愈演愈烈。
脸书成为众矢之的,其实是人们不满情绪积蓄许久后的一次爆发。“数据就是摇钱树”,脸书的这一商业模式一直饱受诟病。一边从用户处获得行为数据,为广告商提供“精准投放”服务;一边给第三方开数据后门,以扩展平台业务,其逻辑无异于大慷别人之慨为自己牟利。尽管在回应中,扎克伯格一再表示“自己也‘被耍’了”,但这份来自行业巨头的无力感,不正暴露出“收割数据”的行业黑洞之大么。
时下,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数据越来越被视为堪比石油的宝贵资源。但揆诸现实,我们看到的多是众多企业对其近乎野蛮的开采,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存款、就医、出行等个人隐私被明码标价,成了虚拟空间流通的商品;同时,基于所谓算法,许多企业练就了“读心术”,铺天盖地推送“你想要的信息”,更甚者还利用大数据“杀熟”……不得不说,谈及数据营销,各大互联网平台都是一把好手,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而说到信息保护,它们似乎一下就都“武功尽废”了。利字当头就“冲锋在前”,一提责任就“大举后退”,天下哪有这等美事。此次脸书自酿苦果,也是对行业最好的警示。
中国用户更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近日演讲中的一句轻率结论,将百度CEO李彦宏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笔者看来,此话虽然刺耳,却戳中了这场“数据困局”中的关键一方——用户的痛点。不得不承认,相较于西方用户,国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敏感度还是太弱。很多时候,一句“方便”似乎就能让人们将安全隐患抛诸脑后。一次两次或许是不经意间,但日积月累,个人就会愈发透明地暴露在网络之中。现实版《楚门的世界》无时不在上演,作为主角的用户却掉以轻心,或无能为力。就拿许多APP的“协议条款”来说,要么是专业术语一大串,读来读去不解其意;要么是隐藏在犄角旮旯里,很难引人注意;更甚的,直接替你点了同意……处处是坑,让人避之不及。由此来看,“数据困局”更像是一道社会伦理题——“数据有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做到不“裸奔”。
应当看到,隐私保护与技术发展,并非一场零和博弈。脸书等科技企业之所以陷入泥潭,无非是利益至上的逻辑下,保护用户隐私成本太高,动力不足。如何在博弈中寻找到平衡点,万维网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指明了解决之道,“漏洞由人创造,也能被人修复”。万物互联的世界正在到来,数据的广泛共享也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我们应该坚信,各方主体行动起来数据产业终会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在这方面,光靠科技企业自律当然不够,监管部门及用户自身也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戒备。
来源:北京日报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区块链 供应链不应被任何人所控制
- 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
- 张首晟教授: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世界新的分合转折点
- 华为云助力“数字之城北京”构建目录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