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分享沦为“隐私分享”源于数据之争
打开手机中的WiFi分享软件,即使不知道密码也能“蹭”上别人的网络,让不少流量控大呼“过瘾”。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WiFi也可能被“默认分享”,而这源于软件对于用户个人隐私收集的不规范。
不可否认,进入大数据时代,任何一家互联网企业若想长期发展,皆不能离开海量的数据支持。其实,WiFi分析软件之所以存在诸多乱象,更深一层原因也在于无序的数据之争。
也许,有人会说,WiFi分享软件即是“分享”就应该讲究公平,民众使用他人分享的密码,也应该提供自己的密码。可实际上,WiFi分享软件不过是将已公开的WiFi密码,通过集中和扩散的方式提供给民众而已,它仅仅是一个资源搜索的平台,而不是资源开发工具。
勾选“默认分享”看上去,是为了方便用户获取更多的WiFi密码资源,可背地里却剥夺了用户是否参与的选择权。采集用户信息,强制获取WiFi对它开展服务来说,也不是必要和必须的。它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更快捷地采集更多的数据,满足多样化的商业需求。
无论是广告推送、软件绑定还是收费服务,WiFi分享软件盈利的基本点,皆在于数据的广泛采集。所获取的数据量越大、越新、越全,他们所获取利润也越丰厚。而软件服务越好,越需要针对性的用户数据支持。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所背负的“原罪”。
在数据之争的作用下,无所不用其极的隐私窥探方法,接二连三出现。也许我们能通过一定的惩戒方式,遏制部分APP窥探隐私的恶行,可来自数据的诱惑不减,问题也不会彻底根除。由此,不妨换一个角度看,采集数据一定要“偷偷摸摸”,以牺牲民众隐私利益为前提吗?不一定吧。
WiFi分享软件的流行并不是一件坏事。在分享经济兴起的今天,充分发掘散播于社会各处的WiFi热点资源,提升民众在购物、餐饮、健身等活动中网络服务体验,也是被社会所积极倡导的。只是当前的症结,在于哪些允许被分享,哪些不应该被窥探,哪些应该置于监管之下。
对此,除了加强制度上的监管,是否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第三方的数据存储机构?民众可根据自身需求,上传自己的个人信息,互联网企业在需要采集个人信息的时候,由第三方机构统一调配及检查,并对授权APP进行安全性鉴定,而互联网企业不得存储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和信息。
只有化解数据之争,让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采集走向规范,才能阻止疯狂猎取数据的现象。时下,WiFi分享软件所呈现的乱象,也是不少APP正在面对的,或即将面对的。加强底层建设,将矛盾降至最低,进而确保违法的风险成本远高于利润,才能避免WiFi分享沦为“隐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