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切实让科研人员告别“经费烦恼”,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科研上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前不久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重要论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说出了科研人员的期盼。当前,“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申请项目时为了填好预算表格,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耗时费力地“计划”设备费、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每一项科目的预算;为防止把钱花错、花超,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为了能顺利报账,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收集、粘贴大量票据,一遍遍地认真核算;没有票据或与预算对不上的,只能不厌其烦地写情况说明、找领导层层签字……对此,一些一线科研人员哭笑不得:要拿出这么多时间耗费在项目预算、花钱、报销上,自己都快变成“围着钱转”的会计了!
为什么会出现“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部门误把科研这一创造性活动当成可计划的工程建设类项目,要求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准确预算”;二是财务部门错把科研经费当成行政经费管理,报销时要求“钉是钉、铆是铆”,实际支出必须与项目预算一一“对表”。
这两项要求看似正确,实际上没有认清科研活动的特殊性,不符合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所谓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他人没做过的事,通过不断地实验、试验,校正错误、发现新知,进而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因此,不确定性是科研活动的显著特征。试想,一个需要5年、10年才可能完成的科研活动,很难像修马路、盖大楼那样,能提前准确计划做多少次实验、买多少根试管、用多少试剂,更难以提前预算每一项活动的花费。此外,科研活动分不同的类别,加上我国城乡区域差别较大,一些科研活动没办法开发票。比如,在青藏高原搞地质考察,许多人烟稀少的地方没有宾馆,科研人员经常吃住在农牧民家里,怎么向他们要发票?
近年来,围绕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改革方案,比如《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但是,由于一些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新举措还没有完全落地,一些科研人员还不得不“围着经费转”。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要求,“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才能切实让科研人员告别“经费烦恼”,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到科研上。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