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可共享,安全考虑不可少
“在医疗机构中,护士和医生,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共同体。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背靠的其实是医疗团队和医疗设备。一旦离开了医疗机构,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共享护士’能否妥善应对,其中潜在的风险又如何化解,都是待解的难题。”
这几年,“共享”已经从一个新名词变成“互联网+”社会里的关键词了,最近济南、西安等地又出现了“共享护士”。用户在APP注册后,可以选择附近的护士“下单”,购买输液、静脉采血、普通换药、导尿、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口腔护理等以前需要去医疗机构才能获得的服务。
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个好思路。在我国,护士资源处于短缺状态。“共享”的理念和互联网的平台,显然有利于缩小护士的供需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护士”可谓“互联网+”医疗的一种探索。
但是,互联网对世界的革新并非贴上“共享”的标签就万事大吉。医疗服务与单车、充电宝等人们已习以为常的“共享”物品不同,与正在进入“共享”潮流的名牌包包等奢侈品更不同,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不但关系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共享护士”具备严格的资质认证。现在网上已经爆出有共享护士胡乱开药、乱打“美白针”等情况,值得人们警惕和反思。
更重要的是,在医疗机构中,护士和医生,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共同体。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看似独立操作,背靠的其实是医疗团队和医疗设备,如果发生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可以及时“求援”。一旦离开了医疗机构,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共享护士”能否“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地妥善应对,其中潜在的风险又如何化解,都是待解的难题。
同样,当“共享护士”的工作地点换到患者家中之后,如果发生医疗事故,事件还原也变得更加困难,陷入“罗生门”境地的几率可能增大。再考虑到大部分护士是女性,单独到“患者”家中工作,也面临人身安全保障的问题。
因此,在完善“共享护士”资质认证的同时,提供服务的平台必须建立双向风险测评机制,为护士与患者的双向选择提供条件。这一机制中还应包括“阻断”功能,也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对注册双方的情况尽可能准确地核查和风险估算,一旦达到某个临界值,就发出预警乃至阻断“下单”和“接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防止患者“病急乱投医”,又避免护士被服务费等因素诱惑。
而从更长远和根本的角度来看,“共享护士”应该走与家庭医生制度结合之路。目前,全国95%以上的城市已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北京等地近年来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这种做法构建了一个舆论制约的环境,有利于降低陌生化带来的风险,值得“共享护士”借鉴。而当“共享护士”与家庭医生融为一体,不但构筑了比单一的互联网平台更专业靠谱的平台依托,而且把医护资源变成了一个可“共享”的整体。这个整体对于签约家庭而言是“独享”的,对于全社会而言又是“共享”的。这必将推动医疗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卫生健康需求。
来源: 科技日报
热门文章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截止到2006年底通过CMM评估的企业(不完全统计)
- 2004年独立软件开发企业 最大规模前30家企业名单
- 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 2005全球银行按市值排名前25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