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产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北京“网约护士”将在东城、朝阳、石景山三区试点

每4个北京人里就有1个是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去年,北京户籍老年人已突破349万,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在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两方面,北京市财政安排了13.81亿和6.85亿预算开展相关工作。

3月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专项工作暨议案督办工作启动,将重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和养老大数据等工作。会上,有关部门公布了医养结合的工作安排。

北京市财政局副巡视员师淑英介绍,今年,光是在民政方面,市财政安排的养老服务专项资金预算就比去年增加1亿元,在今年的财政形势下,是不小的增幅。

看点1

四家区级公立医院转型康复机构

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第四批公立医院向康复护理医疗机构转型工作,安排海淀、通州、顺义、门头沟的四家区级公立医院转型,市财政对转型机构每家补助1500万元,共安排专项转移支付6000万元,支持转型机构购置设备或房屋维修改造。2016年到2019年,市财政累计安排19家转型机构补助资金2.85亿元,实现北京16区康复医疗机构全覆盖。

今年将对市属北京老年医院和小汤山医院两家康复护理医院在基本运行保障方面予以倾斜,全额保障医院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需资金,并支持医疗服务设施建设,今年将补助两家医院3.29亿元,其中北京老年医院1.82亿元,小汤山医院1.47亿元。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居家老人就近就医的重要机构,也是财政补贴重点。为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今年市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2.96亿元及其他统筹性投入,用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此外,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服务很多是融合性投入,已纳入各自事业领域统筹安排资金保障。

看点2

今年新增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在为老人就近获得专业养老服务方面,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9个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已建成运营,将集成区域专业化资源,作为全市和区域养老服务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具备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托老、专业支撑等6大功能,目前已建设275个该类中心,192家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采取“政府无偿提供设施、服务商低偿运营”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目前已建成运营680个。

这些“据点”将进一步扩容。今年,北京计划建成并运营20家养老照料中心、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此外,还将结合编制北京养老服务设施中长期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布局和用地保障。

看点3

探索有首都特色的“互联网+护理服务”

比起前往医院挂号、排队、注射、插管……不少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希望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服务。今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北京纳入试点范围。

此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北京有三个区表达了参与试点的意向。昨日的会上,试点范围得到确定,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将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首都特色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朝阳区现有的护理站可参与试点,石景山区的首钢医院及其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城的一些医院具备为老服务的基础。这些医疗机构涵盖了非营利公立医疗机构,也有营利性社会资本,由于其性质与信息化程度不一,将来在信息平台的搭建、功能的确定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看点4

“智慧家医”今年推广 可送药到家

今年,互联网和大数据将和老年人“亲密接触”。据了解,今年北京将启动健康信息互联互通行动,推进老龄大数据工作。

今年将推动老年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完成全市社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老年健康档案的全市汇聚和全市电子病历共享工程二期立项。今年还将完成北京市健康大数据总体规划中老龄大数据规划,完成对北京市民政局数据库、北京市卫健委数据库和北京市经信局汇集各部门可共享涉老数据的梳理工作。

“智慧家医”今年将在全市推广。根据相关文件,社区医院要利用微信、APP、门户网站等信息化服务手段,畅通居民自助查询渠道,获取健康资讯。

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为患者提供药品配送一体化服务,直接送药到家,配送流程在居民手机APP上可以实时查看、全程追溯,还可通过手机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服务和服药提醒。

还可向签约患者借用远程健康可穿戴设备,居民自主完成血压、血糖等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居民健康档案,签约医生根据监测数据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