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产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详细内容

新国标让“互联网盲道”更好用

《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新的国家标准,其实施标志着“在互联网上铺盲道”取得实质进展。

在受访的多位视障人士看来,搭建“互联网盲道”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如今“互联网盲道”建设在我国不断跑出加速度,帮助视障人士同等享受互联网技术便利。

“可用”到“好用”

赵成今年34岁,10年前,一场意外导致他双目失明。不过乐观的心态促使他积极适应改变的一切,包括与互联网、电脑打交道的生活。记者采访时看到,赵成回朋友微信的时候操作自如——语音识别输入文字;屏幕画“Z”返回上一层;还能精准转发聊天记录。在他的手机里,淘宝、微信、地图、音乐播放器、打车软件等应用一应俱全。他说:“这几年这些应用越来越‘顺畅好用’。”

手机、电脑的读屏功能是他接入网络世界的“盲杖”。赵成说:“光有盲杖还不行。如果网站和手机应用没有考虑信息无障碍优化,读屏软件就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朗读或者无法命名的标签。例如,如果软件没考虑无障碍优化,点击返回按钮读屏软件只会语音提示你——‘按钮’,但究竟是什么功能的按钮便无从知晓。”

“我也遇到过一些难题,例如登录网站时,常常需要输入验证码,但因为验证码经常是数字、图形,时常无法被读屏软件读出,只能干着急。”今年47岁的盲人钢琴调音师陈燕说。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表示,过去,由于相关信息无障碍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缺失,网站、互联网公司往往各行其是,产品的信息无障碍水平参差不齐。

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国标,让这些问题都将有所改善。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人1700多万。这也意味着,新国标实施后,将有逾千万视障者受益。

“盆景”变“风景”

卜佳俊是此次国标的牵头起草人,他致力于信息无障碍事业已12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残疾人弥补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跨越障碍,获得康复、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最终融入社会。”

为何标准被看作是“在互联网上铺盲道”的实质进展?卜佳俊说,以视障群体遇到“验证码难题”为例,过去的标准复杂且无硬性要求,此次国标在征求了用户和开发者的意见后,把“验证码”定义为一级,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必须要将验证码变为可感官接受的替代表现形式,一般会建议用“语音验证码”或其他合适的形式。

在为“互联网盲道”设计国家标准之初,卜佳俊就瞄准国际标准,保持最大限度的兼容。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卜佳俊团队还增加了国际标准中所欠缺的面向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要求。例如操作控制部分,共13条,其中5条添加了为移动应用新增的技术要求,并专门为移动应用制定了手势操作条款,要求各类移动应用在制定手势操作时,需要充分兼容移动终端读屏软件的手势操作。

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炜说,新国标出台后,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推动无障碍建设,为政府网站/APP率先开展示范提供了准绳,另一方面,有利于主管单位开展管理工作,为检测、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技术规范。

信息无障碍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从21世纪初到现在已有1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从最初的政府引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超过40家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负责企业产品信息无障碍的部门。“信息无障碍的社会关注度得到显著提高。”卜佳俊说。

赵成、陈燕等视障人士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关注他们的使用需求。例如:以前网购,读屏软件只能读取文字,如今淘宝推出了OCR读图功能,图片也可被读出来;手机QQ开发出声纹加好友、QQ表情读取、语音发红包等功能;支付宝推出了官方无障碍密码键盘,让视障人群便利安全地使用移动支付……

而近几年,信息无障碍建设不断加速。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组委会将信息无障碍相关建设纳入重点建设内容。

需共同推动

据了解,实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规范”的运作模式,是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最有效举措。一些专家建议,“互联网盲道”新国标出台后,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王凌皞则建议,可以借助其他非正式执行机制,比如鼓励慈善性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对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展开评估,以便形成社会与道义的力量来推动这一标准的落地。

作为智能手机的信息无障碍化使用者和推广者,赵成认为,信息无障碍建设并不只是技术的问题,更在于社会观念的形成和盲人学习使用的普及。每年,他都作为推广者去浙江图书馆为盲人朋友介绍使用方法,但在他看来面太小了,“按流行的说法就是效率太低,信息无障碍的推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

同时,赵成、陈燕等视障人士反映,在推广信息无障碍中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信息无障碍建设中出现“信息冗余”,很多不必要的信息也会被读屏软件读取;二是市场上推广了一些盲人专用手机和应用,这种特殊化的产品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使用的心理负担。

“现有的技术只是根据计算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体系,实现简单的各通道信息转换,并没有对所处理的信息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与分析。”专攻信息无障碍方向的博士于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会愈发突出,能够解决“难以被感知”的问题,从而帮助视障人士高效、精准地参与互联网生活。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