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产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详细内容

广联达,让建筑业奏响数字化强音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那么数字化就是广联达为建筑业奏响的强音。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0正式召开,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建筑业处在疫情和新基建两大时代背景之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千行百业寻求突破的契机,建筑业也不例外。

广联达董事、总裁袁正刚在大会上谈到,几乎所有企业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能够成功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实现业务提升的公司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数字化技术不难寻觅,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

2018年1月份首次提出“数字建筑”概念,广联达与建筑业的数字化变革同步转型。其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广联达实现营业总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16.63%,实现营业利润1.78亿元,同比增长38.59%。

广联达“数字建筑”战略初显成效,在从广度向深度和广度并重发展的过程中,广联达开始二次创业。

数字建筑的窠臼和新生

疫情是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少有的维持正增长的行业。表面上看疫情来临是突发事件,直接促进众多企业走上数字化道路,但是实则建筑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不得不数字化转型的分水岭,疫情只是加速了转变的进程。

建筑产业无疑亟需一个跨时代的新型生产工具,重塑生产关系,打造数字生产力。广联达和其数字建筑平台应时而进化,目标是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

袁正刚表示,项目管理精细化、企业管理集约化和BIM应用深入化,是建筑产业数字化三大方向。方向既定,但是却少有企业能够自始至终贯彻,这就是建筑行业数字化的窠臼。

首先,在项目管理精细化方面,建筑业参与方众多,项目类型各异,很难统一和推广各自的管理化标准;因此,在人员培养上,也很难实现有效的选拔机制和持续的人才输出,而在业务活动上,更难实现高效的协调和多方合作。

其次,在企业集约化管理方面,一个项目涉及的单位众多,收集来的数据信息量不翔实、不准确、不及时。如果根据这些不完善的数据进行决策,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此外,业务和财务没有打通,科学分析和相互促进无法实现。企业做了很多决策,很难知道实施效果如何。

最后,在BIM应用深入化方面也存在三大阻碍。其一,BIM模型建立的难度大,正向设计做不到;其二,缺乏BIM信息,一键算量达不到;其三,BIM难以指导施工,施工模型不可见。比如钢筋,这么重要的信息不能在BIM模型里面体现。 

建筑行业信息化已经开始加速,2020 年,住建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一系列政策从观念上促进了建筑业转型升级。

但摆在广联达和同业合作伙伴面前的事实是,建筑业与其它行业信息化程度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面对如上难题,广联达在去年“三全”、“三新”、“三化”和“一生态”的数字建筑体系基础上再度升级,推出更具实操经验和可规模复制的“三全、三化、三新”。

“三全”,即全要素(生产要素管理一体化)、全参与方(项企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三化”是要素和活动数字化、管理和协调在线化、方案和决策智能化;“三新”是新项目管理、新企业管理、新BIM应用。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研究院院长刘刚介绍到,广联达参与建设的敦煌大剧院项目就应用了数字化方式,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采用传统方式难以按期完成,施工方和广联达合作,在实体建造之前采用全数字化方式虚拟建造一遍。通过广联达数字建筑平台,40多个专业团队,100多个技术专家,交底1000多次,进行全数字化的虚拟设计和建造。整个工期设计和建造工期缩短了将近2/3,资金成本节约35%,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完成交付。

破除传统建筑的窠臼,需要新的数字化方法论,才能实现数字化赋予建筑业以新生的意义。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范式

《贝佐斯的数字帝国》一书中提到,将来,所有企业都会是数字化企业。在新的数字技术赋能、改造、升级传统行业的过程中,被颠覆的也许不只是某家企业,还是某个行业。被创造出来的,也许会是全新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很多传统企业还没有真正开始数字化的探索,还在沿用传统方式经营。如果此时你主动改变,果断行动,也许就能做到一步先,步步先。

建筑业正处于这样的历史进程,那么,什么才是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范式?袁正刚给出了广联达的答案,“三全、三化、三新”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行业集体智慧:

项目管理精细化成败的关键在于实现要素和活动的数字化,即生产要素管理一体化。

对此,袁正刚表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来驱动人机料法环全要素的智能化,基于数据的协调与决策,将作业层、项目管理层和企业层打通。

企业管理集约化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和协作在线化,即实现项企一体化。

项目企业一体化的核心还是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人、机、料、法、环的数字化,但与上一场景不同的是,这需要用“看不见”的数据自动化,来驱动“看得见”的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打通作业层、现场管理层和公司决策层,形成高效的闭环。

BIM应用深入化的成败,关键在于方案和决策智能化,即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

广联达BIMMAKE应运而生,这是一款基于广联达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和参数化建模技术、为施工企业及项目部的技术线工程师全新打造的、聚焦于施工全过程的BIM建模和轻量化应用的软件,支持GTJ/ REVIT\CAD等多种格式导入BIMMAKE,一模多用,减少重复建模、支持多种格式导出,实现模型更多应用的延展。

在青浦区商办项目中,该项目第一次实施BIM且为上海“进博会”配套服务项目,项目工期特别紧,容错小,从时间角度,项目要求BIM进度与施工进度高度统一,所以给到的试错和学习的时间几乎为零。项目组经过多方寻找和比较后,通过广联达BIMMAKE软件快速将已有的造价算量模型转化为BIM模型。BIMMAKE实现了框架柱、剪力墙、框架梁、有梁板、筏板基础、砌体墙、圈梁、过梁、构造柱、门窗等构件的转化。转化后得到的BIM模型通过修正,广泛运用于图纸深化,机电碰撞深化、技术方案交底、项目VR可视化中,极大地加快了此项目的BIM进度,为BIM应用留足了时间。

“做的过程确实有难度,特别刚开始几年的时候还是很难的,提出数字建筑概念第一年,认可度相对低一点,但是到后面第二年、第三年,特别到现在,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所以我们的感受是方向正确了,坚持就会看到结果。”袁正刚感慨道。 

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

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建筑业,迎来了新基建的加持。新基建是传统基建基础之上的数字化再造,它既是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又是数字经济的依托。

袁正刚提到,广联达理解新基建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老基建本身要数字化转型,要进行科技的赋能。同时,新基建以数字基建为代表,要赋能老基建进行数字化的升级。

毫无疑问,新基建将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所有正在转型的企业都需要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载体,广联达将自己定位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不断践行“数字建筑”理念,来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建筑平台可以在实体投资的基础上刺激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不断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数字消费市场。

“数字建筑平台就是未来支撑整个产业转型的新基建,数字建筑平台也是基于数字孪生的一个生产线,数字生产线驱动物理生产线进行同步作业和协同管理。基于数字+算法的项目大脑,工厂和现场之间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实时调度,进行生产调度,进行物流的调度,进行施工的调度,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袁正刚表示。

连接+协同+数智是广联达数字建筑平台的主要特点,即基于数字孪生,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泛在连接;产业链各方通过平台协同完成建筑的设计、采购、施工、使用和运维,更高效地实现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基于数据驱动提供智能服务。

基于以上功能和理念,数字建筑平台将推动建筑业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以及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和行业层的“四层”变革。

“三全”即是如上提到的全要素(生产要素管理一体化)、全参与方(项企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数字建筑平台将所有参与者联系起来,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中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各方之间的互利博弈,参与方没有对立,而是利益共同体,这将显著改变建筑业态。

“四层”变革,由下往上分别为:第一、赋能岗位层高效作业,提升效率;第二、驱动项目层精益管理,提高效益;第三、推动企业集约经营,提升竞争力;最后,促进行业成层数字化治理,提高治理水平。

建筑业必将走向数字化,也终将以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模式为支撑,率先转型的建筑企业已经领略到数字化的甜头,因势利导,坚定“技术支撑业务、技术驱动业务、技术成为业务”方向的广联达,将成为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