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WEB 2.5阶段”学院与企业共融合 ---- 访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陈钟

文/本刊记者

记者:陈院长您好!您是在2002年3月担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的。七年过去了,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在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的发展情况。

陈钟: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2002年3月北京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刚成立时的名称叫北京大学软件学院,2004年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又批准北京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同样是要面向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北京大学决定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并入软件学院建设,学院因此更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学院一期校区座落在北京市大兴工业开发区。2002年十月份第一批新生入校,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11个系,31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接近3000人,以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三个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北京)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程化基地。基地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实用型人才培养跟产业互动的关系。学院七年多的发展过程当中,毕业生已有2000多人,在软件与微电子产业前沿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2003年12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北京大学软件学院综合评比排名第一,被誉为“示范中的示范”;2004年11月9日,学院荣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9日,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9月,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的教师队伍也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师团队,聘请国际知名企业精英担任学院国际顾问;聘请国际著名大学和企业的专家、教授担任系主任、客座教授,在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动手实践、企业实习、课题研究等培养环节发挥他们的专长。事实证明面向产业培养高层次,实用性,复合交叉和国际化软件人才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办学实践体现了北京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记者: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教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您认为我们学院与其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陈钟: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发展各具特色,她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示范是可圈可点的。北大软微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来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结构也比较独到。首先对培养方向选择来看,论证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入手,根据产业发展趋势选择相应方向和课程设置,形成动态的教学计划。聘请国际产业界知名人士来担任系主任,把教育跟产业之间建起了桥梁,把产业界的需求通过系主任带进来。通过组织,我们的教师队伍聘请了近40%的企业兼职教师,都是业界一线的精英和高端人才,这些人作为行业资深的顾问和研发人员,有着丰富的企业从业经验,接触的都是前沿技术成果,给学生讲述的也是业界最精华的内容,应该说课程前卫、实用性很强,企业导师在教学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举例来说,在国家大力发展嵌入式系统的背景下,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嵌入式系统系于2002年10月份成立,系主任由原摩托罗拉公司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现新加坡博大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系统架构师柳翔博士担任。针对嵌入式系统需要设计了课程体系,跟工业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学生24小时在校园里利用实验室环境实验、利用服务终端服务,这当中锻炼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在毕业之前,学生还要去像摩托罗拉、英特尔、方正、联想等著名企业里做8到18个月有针对性的实习,以适应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习作为重要培养环节,有一个特别的流程,学院在确定企业实习题目、确定指导老师的原则下,由学生报名,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名单。利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 

素质教育学苑式是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另一大特色,也是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管理模式就是打破班级、年级概念,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合成“学苑”,自我管理,自由发展,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学院强调复合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技术优势,又有领域知识的优势,既要具备技术的基础,又要具备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弹性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不仅可以适当地缩短教学,而且符合培养人才需要,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增大项目实践的时间,增大案例的分析量,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我们还实行双语教学,70%的教师都能双语教学,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

记者:软件人才应该是全球化的,所以要有国际意识,要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目前与高校、与软件企业的有关合作情况。

陈钟: 探索多途径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办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院设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享有世界声誉的国际著名IT专家、学者出任国际顾问,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同时学院专门设立国际国内合作办公室,与国际著名大学、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软件学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学院一开始就得到了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以及产业界的支持,与产业界的合作包括20多个不同的种类,比如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设立实习基地、师资共享、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奖学金制度等等。与国际跨国企业IBM、SUN、微软、英特尔等知名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客座教授制。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制度,邀请国际著名教授开展前沿技术讲座。与“中国国际人才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国际人才培训交流基地”,引进教员、教材、实现双向交流。同时学院还与国内大型企业如联想、用友、华为、神州数码等大约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支持发展民族产业。在合作发展期间,学院还把所积累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物化和孵化,如果企业和学院发现学生或老师有了创新的思路和项目,就通过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加入创新思维,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孵化这些科研项目。比如在国家重大的核高基项目中,学院以强有力的科研实力和企业共同合作,发展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应用的新业务模式,这些研发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而且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现在老师和学生发明、发现一些专利技术、专利项目被企业所看好,正在物化过程当中。在我们的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发的65纳米芯片产品技术就得到了企业和科技园区政府的青睐,连风险投资公司都准备投资立项。

记者:几年前您曾说过检验软件学院的成功与否,要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至今日,学院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否成功?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陈钟:学院采取弹性学制、学分制,学生入学之后完成基本功课学习、课程学分学习、实习实践,学生在2—4年之内可以完成整个学业过程。到目前为止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是100%,应该属于“双高”学院,也就是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毕业生普遍被用人单位高度认可。据统计,毕业生初次入职平均月薪在7500元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月薪在1万元以上的毕业生占了34%,平均月薪在8000元的毕业生超过60%。目前在整个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学生在产业需求贴近程度依然不减,事实表明,经济发展大潮鼓励企业选择更优秀的毕业生。

记者: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坚持创新创业为建院宗旨,那么请您谈谈你们在实际教学、培训中是如何去教学生创新的?

陈钟: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精神,一方面通过管理技术系提供一系列专业的、国际水准的创新,创业,创投三方面课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当中加强“做中学”,通过“做”来“学”的理念引入到教学和培训当中,缩短学生面授时间,加大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在教学当中也在不断改革,从过去每个课程有很多动手实践的课程要学生去做,到现在把每个课程的项目贯穿起来,形成大的综合实践课程,穿插进去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学以致用。每年邀请业界的老师讲解领域知识、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把业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课程化带给学生。

记者:国内就业形势面临极大的困境,IT企业也大多采取了谨慎招聘甚至裁员的策略,软件教育产业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您对于提高中国软件人才教育有何建议?

陈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确对就业带来了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主要的问题发生在培养人才的结构上,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有所错位。总体来讲,偏重于中、高层次的IT人才依然需求旺盛。今年,农业银行在全国招聘的300人,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学生就占到了10%以上。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企业有这方面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学生竞争力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对于如何提高中国软件人才教育质量,我认为,一方面中国整个的经济发展包括产业战略性的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淘汰一批污染大、利润低、效益不高的产业,发展高科技、低能耗的产业十分必要。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包括全国的中、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机构,应该顺应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样一个大的前提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引领性、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软件产业、软件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将来都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要激励创新型人才涌现。另一方面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层面的培养内容,这就要求学校把产业里需要的岗位技能掌握的又精、又深,了解的透彻详细。同时要提高师资的素质和水平。现在教育部正在组织对学科目录的修订,淘汰落后不科学的专业设置,增大增强符合面向未来需求的、优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让高端人才和掌握技能的人才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军,让中国在经济复苏新一轮竞争当中占有主导地位,争取主动的优势。

记者:作为软件教育界的资深教授,您认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中国的软件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陈钟:谈到资深不敢当,我只是一个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过程中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创办是由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北大信息工程学部主任杨芙清院士亲自带领创办的,杨院士有着许多创新的理念和办学思想已经融入到了学院人才培养当中。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之所以被各界认可,并且取得不俗的业绩跟杨院士的具体指引是分不开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各个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人说“化危为机,危中有机”是很有道理的。我认为这次的全球金融风暴带给中国的考验是如何能够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发展和壮大自己。具体来说,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过去中国改革开放前期,我们模仿引进,消化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有很好的人才基础,中国的创新是要开放的,是要面向全球的,所以我们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如何能够把握自主创新变成我们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机会,我认为要特别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作用,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学界跟产业界取长补短,学院做更基础性更长久的创新,包括流程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再配以产业雄厚的基础和金融领域的资金投资的实力,创造出未来能和国际同行竞争的产业发展的机遇。国内的中、小企业在创新里面是最具活力的,要注重通过注资、合并,形成能够跟国际巨头抗衡的大型软件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我相信经过5—10年的时间,中国的软件产业会有新的面孔、新的景象,未来的软件领袖在中国出现不是一个梦想,而是一个事实。到那时中国的软件企业家,软件方面的创新能够让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