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软件外包:中国软件产业飞跃的契机

文/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总裁  王晔

20年的发展使软件产业在中国从无到有,到去年,软件与服务已经成为中国IT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近两年,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愿望和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乐观不断上扬,软件外包成为软件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兵家必争地”。

尽管在一定范围内软件外包已经开始显现规模,似乎单凭外包与服务就足够成就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对于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来讲,软件外包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提升国内软件行业整体水平的一个手段。

兼具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的国际外包

2003年中国软件类企业整体销售收入以及利润都出现了滑坡,这与当初业内人士的乐观预测大为不同。

现在来看,中国软件产业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走着一条比较封闭的路线。由于国内具备一定的软件市场,潜在市场更为庞大,这使得大部分软件企业在一开始都将目光局限在国内,从而也就丧失了从海外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机会。到去年以前,而无论是市场,还是技术,中国软件产业都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相比之下,印度从软件产业刚开始,就定位在软件外包上,无论在专业性规范化上,还是人才储备和企业规模上,都拉开了与中国同行的差距。尽管迈向国际化的途径并不仅此一条,但软件外包无疑是让大小企业获得均等机会的最佳选择。

在世界软件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的时候,中国应用软件企业仍然没有走出凭借个人英雄主义打天下的经营模式。到2000年以后,国内软件企业大量的应用软件项目,从低端到高端的大部分环节,仍需要由现场人员重新开发。无数次重复性开发对技术人才数量提出了无限需求,但“软件英雄”与“全才”是不可复制的,靠“人海战术”做强更是不可能的。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包括整个行业开始思考,怎样发挥和培养人才更为合理。而软件外包正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在面对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大的软件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外包软件市场,这不仅仅给这些软件企业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收入与利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国际化标准的规范化经营与人才机制。

而市场本身的丰厚利润则是企业积极参与软件外包的根本动因。IDC市场分析显示,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近几年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2005年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389亿美元,软件外包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与此同时,另一份统计又让国内软件企业痛心不已,我国软件产品出口量仅为印度的1/20,国内市场份额的2/3还控制在外商手里。印度软件业最大的优势是规模生产、流水作业,他们有大量的软件工人,最大的软件企业有1万多人,而我国规模上千人的软件企业只有20多家。

巨大的差距暗示着国内软件企业拥有的巨大突破空间,这也成为政府大力支持软件出口、中国软件企业参与国际外包的重要因素。

软件外包促成规范规模

要想进入海外软件外包市场领域,切食巨大的蛋糕,国内的软件企业首先要摒弃“机遇”心理、“捷径”心理,把自己放到既是学徒同时又与国外企业对等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间更讲究严格要求、规范合作,必须炼就一身真功夫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从事软件外包而言,规范化、规模化绝对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因此树立国际化服务理念、严格遵守国际规范和标准、规范控制运营流程、培养专业人才组成的规模化软件团队缺一不可。

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会明白“遵守游戏规则”的道理。软件国际外包也同样,有着细分的标准,原来国内认为的不可量化的服务在国外公司那里很多时候变得可以量化而且是精准地量化了。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这样做或者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那么外包则要求我们在开发技术、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甚至人员培训上都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体系和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微创一直提倡理智看待认证,但是我们也深知一些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则确实能够帮助作为“新人”的中国企业做到更加专业,实现水平与国际对手的统一。在这些开发或者运营标准之下,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生产出同样高质量的软件或者提供同样品质的服务。微创在过去两年中最大的收获便是从一开始就学会以国际准则来要求自己,当我们跳出COPC、CMM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一套严密、科学的标准下工作已经变成企业的主动需求。

从规模而言,即使在参与软件外包之前,中国的企业就已经知道,要扩大规模,首先要克服人才“瓶颈”。优秀人才的缺乏,是中国企业长不大的根本症结所在。软件外包的兴盛更让企业管理者看到人才的捉襟见肘。对于希望承接欧美软件外包大单子的企业而言,500人的规模绝对是一道门槛。企业没有达到这一规模之前,对大单客户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而实际上,中国企业能超过500人规模的并不多。据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数百家从事软件外包的软件企业,但规模大多在数十人至数百人之间,最多也不超过两千人。这与印度和美国软件企业动辄几万人的规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人才问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解决。针对这个现状,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软件企业自身,都已经开始着力努力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在各类培训机构,甚至一些院校,软件及其相关的语言专业都不断升温。微创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与上海本地的高校合作培养,现在微创的相当部分新员工都来自于合作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企业如果能在教育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几年以后,这种努力的成效将会更加明显。

练内功方能搏击海外

做软件的企业都能够看到,软件外包热绝对是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有机会接单并不代表得到认可,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美誉和盛名,中国软件企业无一例外地需要修炼内功。

勤练内功的之前,企业要做的是明晰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并且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微创来讲,我们的起点和生逢机遇使我们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平台。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由于一开始接触国际外包业务就是服务于微软,微软对外包提供商的严格管理对我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流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让我们一开始就明白从事外包的价值。因为没有太多时间磨合、适应,微创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印度公司几年的水平积累,否则就要遭到淘汰。

在这个辛苦的入门和站稳脚跟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做一些工作,微创根本不可能得到微软的认可持续连年业务量上涨。我们的客户服务与技术支持外包业务依据的是COPC标准。在实施认证的同时,微创严格进行流程管理和团队建设,从文档到具体的流程细节都做到有成文规则可循。我们甚至采用了很多高出标准要求的做法。这样的目的只是让企业和员工都更加明确,只有当自己无可挑剔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站在别人面前。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现在我们通过了COPC认证,成为国内第一家拿到这项认证的专业客户服务外包提供厂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对于软件开发与测试外包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同样如此。前两年,我们依照微软的MSF体系指导软件开发,并且达到该项标准的要求。在微创以这种标准服务于客户得到很高的评价。但现在我们要向更高标准努力。微创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CMM认证。之前一直有人问微创不实施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从认证上看待,没有通过CMM认证显然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一部分先机,但CMM也不是万能的。其更适合有一定规模,比如开发人员在100人以上的软件企业。在成立之初,我们不愿也不会盲目追随CMM认证,是因为修炼内功需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只求认证之名,不为认证之实的做法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成熟。两年后的今天,微创在人员规模和业务规模都得到一定突破,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要借CMM认证过程把自己真正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不管是欧美市场还是日本市场,外包客户都不会欢迎意外入围的“突击手”,国内软件企业的真正立足必须依赖于自身的成长和完善。中国软件企业既要放手海外软件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学习更多的国际化经验,也要注重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选择恰当的发展路线,个体企业的强大才能促成市场的兴盛和产业的强大。这也许是国家鼓励软件外包的最根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