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补上知识产权文化短板


      粮食增产不光要有优良的品种、精良的农业机械和充足的水肥,更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知识产权文化犹如土壤,是整个知识产权事业的根基,只有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才能迈上一个新高点
      退休工人王师傅拥有上百项专利,既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发明、小创造,也有解决民航飞行安全、治理洪涝灾害等方面的新思路、新办法。为转化这些专利技术,王师傅路没少跑、话没少说,但就是成效不大。不光是王师傅这样的民间发明家,就连科研人员等职业发明人,要想成功转化一项专利成果,也常常是困难重重,要么找不到理想的合作伙伴,要么新产品一出来就被抄袭、侵权。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专利成果之所以转化难,除了相关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乏等因素,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
      知识产权文化这个概念,最早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创新、尊重知识、诚信守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所以提出知识产权文化这个概念,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大力提高公众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让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知识产权是一个舶来品。在学习、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个短板: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不够。具体表现为: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低,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侵权行为屡禁不止,对侵权行为处罚不力,等等。
      为补齐知识产权文化这块短板,国务院在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作为五项战略重点之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6年来,全国各地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知识产权数量申请一手“硬”、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一手“软”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粮食增产不光要有优良的品种、精良的农业机械和充足的水肥,更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知识产权文化犹如土壤,是整个知识产权事业的根基,只有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才能再上一个新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前急需把培育知识产权文化这块短板补上。只有让“崇尚创新、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热爱创新、个个尊重产权的社会氛围,才能加快发明创造和专利成果转化的步伐,不断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希望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在重视发明创造的同时,把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也纳入考核体系,尽快形成知识产权产出和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