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互联网巨头争相布局“智能养殖”

在2018年7月完成新一轮130亿元融资后、最新估值据说已飙升至1330亿元的京东金融,11月20日忽然宣布“品牌升级”为京东数科,称升级是战略演进、业务范围拓展的要求,而业务拓展瞄准的第一块是养猪。

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7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期间正式发布阿里云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现已首先应用于生猪养殖。

而互联网巨头养猪的“先驱”,网易味央的“丁家猪”,2016年11月才首次面市,2017年9月网易味央(高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在江西奠基,迈开网易养猪复制拓展的第一步。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互联网巨头都一头扎进猪圈里,都是为了啥?互联网巨头养的猪会好吃点吗?谁家的猪肉更便宜更健康更好吃?

互联网巨头养猪的出发点都不同

2009年即宣布进军养猪业的网易,称“丁家猪”将蹲马桶、睡公寓、不吃药,并保证全程无臭气,颠覆公众对传统猪圈的认知,也让外界对“丁家猪”充满了好奇。然而,丁家猪项目推行了五年仍没有一头猪出栏。2016年网易首只味央黑猪的上市拍卖拍出超过10万元的天价,2016年12月12日起,“丁家猪”正式开始上市出售。2017年4月,网易味央还完成了1.6亿元的融资。

在阿里方面,2017年12月,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战略,要让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在场景驱动下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环境问题。2018年2月,业内流传出,阿里云正与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特驱集团合作,利用自家“ET大脑”涵盖的视频图像分析、面部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来对环境中的各项条件,以及畜牧自身从怀孕到出生再到成长过程中每一项数据进行监测,让每一头畜牧都有自己可供记录、查询以及分析的档案。2018年6月,阿里云透露的数据显示,ET农业大脑管理下的猪出栏数量从去年的22到25只,增加到今年的25到28只,收益增高了10%以上。

京东的智能养猪项目,在一年前还只是个鼓励AI及算法探索的“猪脸识别”赛题。直到有一天,京东的算法和研发工程师在猪场里面一待就是半个月,体会到行业的真实痛点,最初的猪脸识别功能也逐渐发展成整体的项目,并成为京东数科下京东农牧子品牌的首个落地项目。据京东数科介绍,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通过整合神农大脑(AI)、神农物联网设备(IoT)和神农系统(SaaS),独创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3D农业级摄像头等先进设备,打通养殖全产业链,真正实现了农牧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化,帮助大中型养殖企业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节省饲料8%-10%,缩短出栏时间5-8天。

“智能养殖”面对的行业痛点还不少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7亿头生猪出栏,出栏量占据全球的55%以上,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但是中国生产每公斤猪肉的饲料成本却是美国的2倍,人力成本是美国的5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传统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的出栏猪还是来自于小型养殖场和散户,养殖水平很难保障;其次,在以人力为主导的养殖行业,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局限性,如猪只数量难统计,猪只体重测量繁琐,疫病健康情况难监测、人工投喂导致浪费等。

经营集约式养殖场的特驱集团董事长王德根也曾表示,“智能养殖”概念在农业中存在已久,但此前的解决方案大多集中在增加自动化生产工具,依然以大量人工感知、体力劳动、人工机械操作为主,导致我国的养殖场人均效能仅为国外优秀养殖场的30%,平均饲养成本是国外的两倍。

而要把智能养殖普及推广开来,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指出,困难在于,互联网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在农村普及率非常低,仅为34%。除此之外,农业从业人员主体年龄较大、新技术人才较少,农业规模化程度差,环境地形水文复杂,尚未实现数字化。

互联网巨头养猪方案大比拼

然而,面对中国养猪业的共同难题,三大互联网巨头交出的答卷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

据网易味央人士介绍,为了让国人安心共享更高品质的生活,确保每一份产品从农场到用户餐桌美味如一,网易选择了自己亲自来养猪。为了确保猪肉的高品质,网易将整个养殖过程推倒重设,深入设计每一个可优化的细节。在300天的慢养过程中,分阶段的定制饮食规划、循环音乐播放等养殖条件都大大提升了猪肉的品质。且每头猪都拥有自己终身唯一的电子耳标,能够监测日常的活动轨迹,确保每一块猪肉都可追溯、猪肉安全品质可保障。同时,首创的“猪马桶”让猪学会定点上厕所,解决传统养殖粪污收集难题,配套的“零污染”环保处理系统打造了绿色生态养殖业范本。

目前,网易味央旗下拥有两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部投产后年出栏量可达17万头,和每年数亿头的产量相比只属杯水车薪,生态田园派的“丁家猪”显然并不适合作为大众餐桌的解决方案。

而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瞄准的是整个农林牧渔业。相比已经渗透成熟的城市交通、工业行业,农业的底子更弱,细分更复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但市场相当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超10万亿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据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介绍,其ET农业大脑,现在已经具备四大能力:第一,把农业资料数据化,生成数据档案;第二,农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测,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第三,打造智慧农事系统,未来在手机端进行可视化管理;第四,打造全链路的溯源系统,追溯农产品从播种、生长到餐厅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方案设计方向下,阿里的ET农业大脑更容易被移植、普及。到目前为止,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已经帮助果汁集团海升的果农一亩地节省了200元;阎良甜瓜获得全生命周期监控,在最好的时间采摘,单价从一块一斤提高到了三块钱一斤;还获得“生菜大王”马铁民的浩丰食品支持,意味着未来肯德基的生菜将是ET农业大脑种植出来的。

相比之下,同属AI智能派的京东农牧,结合自主研发的现代化神农物联网设备,包括农业级摄像头、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伸缩式半限位猪栏等,其智能养殖解决方案主要在巡检、环控、监控、饲喂等四大场景中发挥作用,所以目前也是先以猪为主线开始,引领整个畜牧领域的发展。京东数科估计,如果整个中国养殖业应用这一解决方案,每年至少可以降低行业成本 500亿元。

问题来了:谁家的猪肉最好吃?

表面看来,从猪崽选种就精挑细选的太湖黑猪,吃的也是网易独家饲料,平时睡公寓、听音乐、零污染、无抗生素,应该是最好吃的猪肉,《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尝过后曾大赞:“猪肉的口感特别好,胶质特别多,吃完上下嘴唇张不开。”

不过,同行们看来并不太认同。阿里云胡晓明说,“公里数可以成为判断猪肉品质的新标准。未来我们想要的是一头跑了200公里的好猪,而不再是一头200斤的猪。200公里猪、300公里猪,定价是不一样的,背后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健康元素。”

和京东合作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德发则对记者表示,“所有的猪必须在健康状况下才能长得好。对于畜禽,长得快了,它的营养成分沉积量少了,肯定口感不好。所以,我们研究的核心就是找一个点,什么点?生长的速度、经济效益和肉质结合得最佳的点。”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