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搜索结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结果

科技战疫彰显“硬核”力量

使用小程序自动定位,监测附近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发病点;进行大数据比对,追踪与疑似患者密切接触人员线索;开放AI算力加速病毒分析、疫苗新药研发;运用全息空气成像技术无接触完成挂号、预约服务……从救治到防控,从科研攻关到研发生产,各条战线运用高科技手段火力全开,各种高新技术、产品“疫”线上阵,科技正在彰显“硬核”力量,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科研攻关与疫情赛跑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科研攻关就在与疫情赛跑。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要求争分夺秒,全速推进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以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为主体研究力量,全国高校、院所和企业广泛参与,与一线医疗机构紧密互动,组织精锐力量,全国科研一盘棋,全力推进科技攻关,确定了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检测技术和产品、药物和临床救治、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

时间就是生命,唯有科研攻关不断取得进展,才能增强抗击疫情的能力和底气。我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诊断技术的快速推进和药物疫苗开发奠定基础;持续深化病毒传播途径研究,为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科技支撑。在疫苗研发方面,多路线部署并行推进研发,预计最快的疫苗将于4月下旬左右申报临床试验。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患者临床确诊和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接触者解除隔离的重压判断依据。中国药品研制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疫情之初就迅速完成核酸诊断产品开发并投入生产。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其中华大基因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成为首批正式批准上市的抗击疫情的检测产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中国以创纪录的速度分离出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并立即同世卫组织分享。这有助于其他国家研发病毒测试工具。如果没有测试工具,感染病例可能被忽视,造成疫情扩散。

2月5日,每日可检测万人份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应急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正式启动试运行,为疑似病例检测、高危人群排查提供精准的科学判断,纾解临床诊断困难,缓解社会恐慌压力。

面对疫情防控的迫切需要,科研攻关始终坚持与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不断在防控一线转化应用。比如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了第三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磷酸氯喹用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纳入了第六版诊疗方案,针对重型患者治疗采用的恢复期血浆治疗纳入了第五版诊疗方案。

高科技“亮剑”救治一线

2月1日,两辆负压救护车在火神山医院建成前24小时运抵湖北武汉。在疫情严重地区,经常能看到这种特殊的救护车在市区穿梭。负压救护车被称为“移动的N95口罩”,它与普通救护车的最大区别就是能“负压隔离”,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人的安全隔离与转运,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与病人间交叉感染的概率。

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集成高新技术的产品成为战胜疫情的“利刃”,在医疗救治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疫情防护用品和设施外,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性新技术开始应用。新技术催生下的智能化呼吸机、监护仪、制氧机、负压救护车等医疗产品都出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危重病人抢救以及抑制病毒扩散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医疗救治中,强大的医务力量是基础,而高新技术则让医生“如虎添翼”。段军是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也是医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段军十分推崇技术手段的作用,他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可视化对讲、重症超声、电子听诊器、便携式中央监护站等等一系列开拓创新,必能将我们的救治工作更加系统化流程化。

另一方面,新科技、新设备也给前线医护人员带来更多安全与便捷。多台5G智能医护机器人走进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天佑医院,它们将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助力病区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

碧桂园捐赠的首台煲仔饭机器人在武汉投入使用,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吃到热腾腾的煲仔饭了!防疫期间,这台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将24小时为隔离点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机器人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快捷高效,无人化出餐将大大减少人员接触,降低传染风险,可以较好地满足隔离点的配餐需求。”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有更多的机器人设备将陆续投入到抗疫行动中。

科技智能助力全民防控

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位患者曾表示自己并无重点疫区接触史,但经过大数据排查,发现其曾经至少接触过三位来自重点疫区的潜在患病人士。可见大数据技术通过追踪移动轨迹、建立个体关系图谱等,在精准定位疫情传播路径、防控疫情扩散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科学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区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运用到疫情防控中,实现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对流动人员信息的精细掌握,提高了抗击疫情的精准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大数据,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动态人员流动信息,服务国家对整体疫情态势的预测预警,为各地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撑。一些大企业也实时开发基于各种大数据技术的APP工具,比如“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疫情数据实时更新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等。这些数据化工具有利于公众做好自身防护,阻断疫情传播。

居住北京朝阳区的王先生返京后,扫一扫二维码,自行填报返京时间、车次等个人信息。线上登记系统,无须面对面,无须电话打扰,社区工作人员就可以在后台实时接收并汇总信息。目前,全国各地社区在推行用大数据手段掌握住户行程动态,高效、便捷又安全。

支付宝健康码已落地了超过100城,居民不再需要重复填报健康表格,高速路口和小区卡口工作人员也更加便利,实现了“无接触式”查验,降低了感染风险。

在江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2出发、到达大厅均已布设5G红外热成像测温系统,所有进出港航班旅客如无发热症状,都可以“无感”通过,如旅客体温超过告警温度阈值,设备将告警,提醒人员进行进一步检查。目前,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四川、广西等多地都已推出5G热力成像测温系统信息化应用,能在机场、地铁、高速路口等人流密集的各类场所进行精准度高、安全性强的长时间连续体温筛查,有效减少接触式测温引起的交叉传染风险,助力守住防控疫情的重要关口。

此外,为了保障疫期工作生活有序开展,停课不停学停工不停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使用钉钉、企业微信、飞书、Welink、百度Hi等软件相开展远程办公,支持企业快速恢复生产能力,减少疫情对于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科技已经应用到防控一线各个环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场景。相信在“硬核”科技的高效助力下,必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来源: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