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中国副总裁武连峰:“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未必就能成功,但不做一定失败”
2021年,疫情冲击尚未结束,新的挑战已席卷世界。
全球供应链,这一在过去几十年里支撑着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石如今已不再可靠。境外尤其是美国糟糕的港口装卸效率以及卡车、仓库等一连串供应链网络的人员短缺让货物的交接时间不断推迟,甚至出现了“学校食堂没饭吃”这种三十年未遇的罕见情形。
能源危机也逐渐显露。高涨的煤炭价格和旺盛的电力需求使我国多地电力供应形势严峻;飙升了600%的天然气价格及冬季取暖问题则是欧洲国家难以摆脱的梦魇;美国虽然不完全依赖天然气,但国内民众的能源支出同样在上涨;至于黎巴嫩这样的小国,更是一度全国停电。
从新冠肺炎疫情再到供应链危机、能源缺口,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国家、社会乃至企业都不得不改进应对策略,这当中,“数字化”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的方向。
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表示:“做数字化转型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数字化转型肯定会失败,结局可能就是等死了。”
供应链危机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机遇
武连峰表示,当前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对企业数字化而言是一个机遇,因为导致危机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各方对供应链的预测出现了失误,都认为疫情会拉低需求,再加上此前企业对于“零库存、高效率”的追求进一步拉大了需求猛增之后的缺货情况。
现在,很多企业就在通过数字技术努力去结合历史数据预测供应链的风险,提前做好预案,对未来产能的规划提供一个支撑点,避免资源错配。这项工作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可能还无法体现在销售数字和成本当中,但从长期来看,通过这种革新,企业可以增强自身实力,打牢了一个规模化创新的基础。
在10月14-15日举行的第六届IDC中国数字化转型年度盛典上,来伊份的鲲鹏供应链相关人士在圆桌讨论环节向武连峰表示,在疫情条件下,很多企业的产品销量都会收到影响,所以这一时期销售数字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想借助这一机会,利用数字技术把此前借由人工完成的工作数字化、自动化。这样等疫情过去,有数字技术加持的他们将有更精细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效率可能会更高,综合竞争力也可以更上一层楼。
武连峰认为,这就像是人们常说的那样,“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就有很多企业充分利用危机投入了很多数字技术,然后收获了一波创新潮,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崛起,因此这种危机投入的影响不可小觑。
如今一场大危机席卷全球,但中、美、欧都在不遗余力的发展数字基础相关的一些产业,建设数字“新基建”。武连峰相信,2021年会成为一个新的分水岭,未来5年是数字化发展的“黄金5年”。虽然目前的供应链危机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库存问题是可以在两三年的之间内消化掉的。在那之后,数字化转型做的好的企业会加速迈向成功,而做的不好的可能就会死掉,二者之间的鸿沟可能会变得更大。
中国优势助力经济双循环
当然,数字化转型导致的“鸿沟”并不只存在于企业间,国家间也是如此。在这场数字化“新基建”竞赛中,武连峰认为中国是优势一方。
首先,基建需要超前布局,这正是中国的强项。以高铁为例,它在刚建成时一度被人们质疑是浪费,但很快列车就载满了人。同理,带宽和算力是永远都不够用的,哪怕是现在看似负荷不多的5G,用不了多久也很快会有产品跟上去。更何况,超前建设还可以降低成本。同样一条高铁或是一个数据中心,就算去掉通货膨胀的因素,现在再建的成本也绝对要高于5年之前。
另外,无论是像铁路、公路、桥梁这样的传统基建,还是像数据中心这样的新基建,中国庞大的基建规模有效地降低了成本。综合成本低了,反过来也可以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像在1990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美国铺设了大量的光缆,这又为后来互联网经济的二次爆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武连峰还表示,随着国家提出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开始帮助周边国家积极弥合“数字鸿沟”,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数字化红利。因为从长远来看,缩短“鸿沟”对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跟贫富差距有些类似,刚开始差距拉开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富人或者某些阶层是受益者,但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开始反噬社会秩序。
基建鸿沟也是如此,如果拉的太大,一些周边国家可能会“拖后腿”。如果他们发展好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外循环,从而带动内循环,对我国的经济“双循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终达成一个“双赢”的结果。
能源危机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武连峰看来,除了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对同样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首先,部分省份的“双高”(高污染、高耗能)指标没有达成是导致近期诸多企业被限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企业一定会想办法用数字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如果他们不这么做,那就会被淘汰。
其次,本轮限电也凸现了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性。但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严重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并网,想要克服这一点,就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加强新能源发电的预测和消纳。不仅如此,按照“双碳”目标,占据我国发电大头的煤电企业要在未来继续生存势必要向新能源转型,而这也从侧面上为企业发展数字技术克服新能源不稳定性提供了动力。
这不仅是对能源生产企业而言。随着发改委在本月宣布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能源消费企业也将迎来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整合期”,借助这种半市场化的架构,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很有可能会被逐渐上涨的电价“吃掉”,而活下来的势必得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这少不了数字化技术的参与。
武连峰因此认为,人们将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数字化的价值,特别是在疫情之后。现在数字化对企业而言已经不是要不要采纳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做的更好的问题。他们现在经常会讲的一句话就是:“做数字化转型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数字化转型肯定会失败,结局可能就是等死了。”包括像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样的能源企业在同他们的交流当中也认识到,把数字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产业当中,将是未来一个很好的增长点。
“数据孤岛”存在,但打通工作已经启动
数字化对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然而提到数字化,有一问题总会被提起,那就是“数据孤岛”。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几位院士就指出,“数据孤岛”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早规划,早安排,好使它不至于在将来造成困扰。
对此武连峰承认,“数据孤岛”仍然广泛存在,不过它正在一步一步地变好。
他以广东政务热线12345为例指出,现在广东人要去各个政府委办局委相关的东西,一个12345就可以搞定,这其实就是做了一个数据的打通工作,不打通这件事情是做不到的。现在不管你在家里有什么问题,什么下水道乱七八糟的,如果物业解决不了,你打这个电话现在可能真的很管用,马上会有人直接安排各部门开始跟跟进这个事情,这个是很好的一个后台的整合。
另外现在为了建设智慧城市,各地政府都弄了一些可视化的大屏,虽然有时候这些大屏沦为了形象工程,但客观上他还是把各个委办局委的数据,经济发展的数据,什么人口等东西做了一次整合,客观上也打通了数据壁垒。
除了行政力量,市场力量也在积极推进。武连峰举了一个宁波的例子,称当地一家公司同政府合作运营四十多个委办局委的数据,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产生的收入既能够惠及当地的居民和中小企业,同时又能够惠及金融机构,这就是市场机制下一个双赢的整合。
数字化人才缺口仍需多方努力
最后在谈到数字化人才培养时,武连峰承认,由于数字化人才既要懂数字化还要懂产业,所以人才的缺口其实是很大的,想要克服它少不了国家、高校、企业、个人四个方面的努力。
从国家层面上讲,需发展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其实跟整个行业的业务结合会更紧密,而且一个市场里面有中高低端人才都能更好匹配的时候,可能对经济发展也要更有利。现在每年大概有900多万大学毕业生,虽然不能说过剩,但大学生同岗位的匹配程度不一定那么合适。国家也需要做一些工作,让一些职业人才在收入上有更好的体现,能够受人尊敬。
从高效层面上讲,需要去思考怎样才能更高地把教育方向同市场结合的更紧密。像国外的高校老师跟企业往往联系会更紧密,所以培养的人才做的一些科研项目跟市场化结合会更强,中国这块还是有一些短板。
从企业层面上讲,需要有一个长期对待人才的心态或者说生态,能够愿意去招收一些大学毕业生后花时间去培养他们。另外在个人层面上,也需要人们合理降低自己的一些期望值,不至于说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两年就要买房子或者怎么样,而且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
来源:观察者网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苗圩赴宁夏调研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领导出席智慧城市发展论坛
- “智慧城市”步伐加快,“滴滴保镖”项目即将落户济南历下区
- 东华发思特助力阿里“互联网+城市服务”,抢滩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