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评述

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

2005年,在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却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软件出口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不断调整,成为拉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2005年软件产业发展基本特点:

1、软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超过1/10。

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40.3%,高出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16.7个百分点,继续是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从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速超过40%,规模增加了4倍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占比重也从2001年的6.3%增加到2005年的11.2%,为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所占比重上升。

根据我司1-12月软件快报数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软件产业总收入中软件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而软件服务的比重有所上升。1-12月,全行业累计完成软件产品收入2066.5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5%下降到53%;系统集成收入1329亿元,同比增长40.1%;软件服务收入504.9亿元,同比增长66.5%,是软件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也上升了2个百分点。

2004-2005年软件业收入构成变化情况(%)

我国软件服务收入2005年以来增速一直较快,原因:一是,随着我国软件市场和软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大规模采购软件产品、建设软件平台及粗放式软件开发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维护、软件咨询等软件服务的需求却迅速增长起来;二是,随着我国软件企业国际竞争意识的增强,软件外包服务正在快速发展;三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的软件企业越来越多,由互联网服务中取得的收入正在大幅增加。据分析,我国的网络公司在跨越了“技术年”、“流量年”、“品牌年”后,最终步入2005年的“收入年”,门户网站、收费邮箱、无线短信、虚拟ISP、搜索引擎、分类信息、在线游戏、电子商务、网络教学、企业电子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服务业务,都成为网络公司丰厚收益的来源。

3、软件出口增速有所下调,但增长潜力巨大。

2005年以来,我国软件出口规模继续大幅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1-12月份共完成软件出口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2%,增幅比去年同期(40%)低11.8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增速(29.2%)1个百分点。软件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出口高速增长形成的基数较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软件出口产品仍以嵌入式软件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软件产品及软件外包等所占比重还较小,2005年随着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速度放缓近17个百分点,嵌入式软件产品出口增速也有所下调。

尽管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的增速有一定回落,但软件出口未来的增长潜力却仍十分巨大。一是,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6大软件产业出口基地为依托的软件出口群体,软件出口企业市场拓展经验不断丰富,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17家软件企业获得CMM5(含CMMI5)级国际认证。二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出口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如广州中望CAD套装软件、方正排版处理系统、用友的企业管理软件等都是自主知识产权出口产品的代表。三是,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许多软件企业开始主动调整战略,将目标转向国际市场,进入软件外包服务领域。前几年我国软件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近年来由于印度软件外包业人才缺乏,价格上升,欧美用户也开始对中国软件外包业产生兴趣。据预测,欧美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2001年-2005年软件出口发展情况

4、软件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

2004年,我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企业中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共有21家,2005年则达到25家,又有4家跨过了10亿元的门槛。同时,2004年度评选出的前100家软件企业在2005年的销售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出口达到15.9亿美元,占软件产业出口总额的45%。

5、软件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东西部差距仍在拉大。

2005年1-12月份,全国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省市共有1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个,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陕西、福建和天津(最后三家为新增地区),10省市软件收入合计达到3422亿元,占全国软件收入的87.7%,而其余19个省市的软件收入只占12.3%,软件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10个软件收入过百亿省市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9个省市属于东部地区,只有陕西一省属于西部地区,东西部软件产业的差距继续拉大。

2005年软件收入前十位省市增长情况(%)

二、软件产业2006年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国内市场对信息化的需求潜力很大,国内外市场环境继续有利于软件产业较快增长。同时,借着“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产业政策将更加着重于解决软件业目前存在的企业规模偏小、利润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软件人才结构性失调等困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软件产业将进入整合和创新的崭新发展阶段。

1、“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软件产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2006年,是我国进入“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全社会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和指引下,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研究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这对于大量中小软件企业而言是新的机遇期。同时,随着18号文和47号文的各种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必将极大地调动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共同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

2、新的产业政策将更加注重培养大型软件企业,支持自主创新。

我国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上虽然已经达到了47号文提出的“2005年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但是缺乏大型软件企业,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却成为了目前困扰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软件产业新的发展形势,从2006年初开始,无论是我部出台的加快推进大公司战略中对部分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研究开发将予以特殊政策扶持的规定,还是2006年1月1日四部委联合新出台的《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对享受税收优惠的重点软件企业提高门槛的规定,都表明国家对大型软件企业的支持力度将加大,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动向将转为更加注重扶植优秀的软件企业,鼓励本土大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国际化。

3、大量外资进军中国软件市场,国内软件企业挑战机遇并存。

随着中国软件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持续扩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大力推进以及跨国软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越来越深,近年来,外资软件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像微软、SAP这样的大型跨国软件企业也从开始时的试水阶段,逐步进入大规模投资阶段,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如从2003年底开始,微软已经先后与中软、创智、神州数码、浪潮等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其大举进军中国布局。这对于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都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的国内软件企业,将是巨大的考验。

但同时,外资进入中国软件市场,对我国软件企业来说也并不完全是挑战,外资与国内软件企业的合作对国内软件企业来说也可能是机遇。如2006年初,浙大网新联手外资软件企业——道富集团共同开拓欧美金融外包市场,道富从中获得了网新恒宇公司90%股权,而网新则承接了道富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系统和外包的订单。

4、企业信息化、网络游戏、移动软件继续是软件市场的热点,网络安全和网络服务将更加引起重视。

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传统的企业信息化领域,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将继续成为2006年软件业的一个重要市场。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99%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90%以上还存在空白。

我国网络游戏市场从2001年开始兴起以来,每年以超高速发展,几年间产业规模增长了10倍,目前产值已经超过30亿元,从事网络游戏开发、运营的企业超过300家。但目前这一领域的企业仍以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非常少,面对的巨大市场空间和成长潜力,预计2006年将会有更多的软件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随着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推动和普及,移动设备和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计算机终端,基于这种移动终端的移动软件开发和增值服务就成为了软件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93亿部,每年还将以5000-6000万的数量继续增长,移动软件市场的空间将不断扩大。

随着用户应用系统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网络安全环境日趋恶劣。2005年中发生了多起危害网络安全的事件,连一向防范较强的银行网络系统都受到侵扰,6月份发生的由黑客入侵导致的万事达、VISA等银联组织的4000余万张银行卡用户资料失窃,成为受害范围最广的一次网络安全事件,由此满足用户的全面网络安全需求将成为2006年软件业的重点。

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也将继续在2006年升温,新兴的网络服务内容和形式将不断涌现,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服务方式与服务范围都会有所拓展,产品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将逐渐借助互联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通过互联网软件产品与服务将进一步得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