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打造造机器的“机器”

文/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软件CEO王柏华

在操作系统、数据库、桌面计算机领域和办公套件等主要软件基本上被国际软件巨头垄断的情况下,国产软件如何突围、如何“硬”起来?浪潮集团根据自身软件产业发展的实践,对此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那就是“打造造机器的机器”,致力于基础业务平台的自主创新。

“扬长避短” 发展自主基础业务平台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业务平台,是由软件的特殊性及中国软件产业在软件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软件有两个显著的特性,其一,“软件是知识的结晶”。因此,对于软件产业来说,是否具有自主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尤为重要。尤其在现在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软件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和综合国力。因此,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就必须建立基于自主技术的、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作为世界头号软件大国的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达到97%,而中国目前只有1/3左右。所以,尽快提高自主软件的比率,是中国软件企业肩负的神圣的使命;其二,“软件有平台依赖性”。如在软件中操作系统具有特殊地位,它是其他软件运行的平台。一旦某个平台形成了垄断,用户就很难转移到别的平台上去,这就更增强了软件产业的垄断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国软件产业必须十分重视平台的研发与创新。

我们来看看作为基础软件的平台,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层:操作系统平台是最底层的软件平台,其作用在于实现了应用软件与硬件平台的交互;基础技术架构平台(数据库、中间件)是在操作系统平台之上的层次,其作用在于为复杂应用软件提供技术基础设施;基础业务平台是软件平台中的第三层,其作用在于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和各行业业务之间的分离,是开发各个不同行业应用系统的基础。

从基础平台软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操作系统、基础技术架构平台这些层次中,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我国软件产业由于起步比较晚,则处于软件产业链的中低端。软件产业链中的高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中间件等)几乎为国外软件厂商所垄断,这对我国的数据安全是十分不利的。而扬长避短,使用自己的领域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各行业应用软件,则完全可以屏蔽掉信息安全等不利因素。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应用软件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国内一些软件厂商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尝试与探索。在新兴的软件层次基础业务平台层面上,大家处于同一起点,应是我国下一步发展基础软件的重点。

老的“操作系统 + 中间件 + 应用软件”的体系正在快速解构,而代之以“操作系统 + 基础架构平台 + 业务基础平台 + 应用软件”的新体系。组件与框架、企业建模等技术被应用领域所推崇,软件基础平台开始向业务功能延伸。以模型驱动技术、组件技术等为理论指导的领域应用软件平台,将成为下一代应用软件的支撑平台。基础业务平台是一种以业务为导向的、可快速构建各种行业领域应用软件的平台。最近几年来,基础业务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被认为是基于操作系统平台、基础架构软件平台之上的第三个重要软件层级。

据计世资讯估计,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复杂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在领域应用软件平台之上。未来三五年内,主流的领域应用软件都将基于领域应用软件平台开发。在管理软件领域,甚至会掀起一股从基础技术架构平台向领域应用软件平台迁移的高峰。和操作系统、基础技术架构平台相比,我国领域应用软件平台市场刚刚启动。有权威资讯机构指出,2005年,是领域应用软件平台在市场上被充分接受的一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25亿元。同时预测,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这个领域,发布相关产品。

基于平台  采用模型驱动开发方式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业务平台,也是实现中国软件产业化,使中国软件产业向高效率的大规模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信息化项目都看做是一栋大楼的话,那么,软件开发商就好比建筑师。每盖一栋大楼,都要先打好地基,再一层层地往上盖。长期以来,中国的软件开发商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中,往往是靠一行一行编写代码的方式,从头开始开发软件的。这样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重复性工作上,使软件开发面临如下问题:学习门槛高、项目周期长、开发效率低、不能及时满足需求变化、系统难以维护、产品推出周期长等等。这是应用软件开发之痛,长期困扰着软件开发人员。因此,要想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胜出,就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程序开发方式,基于平台、使用模型驱动的开发方式来开发应用。

这正如Ganter Group所说的:“编写代码开发程序的方式将一去不复返了,要想生存下去你必须改变。到2007年,大部分应用软件都将基于平台开发。”

在工业化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是造机器的“机器”,它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同样,在软件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是基础软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

同时,软件产业各个层面中,应用软件才是最终给客户创造价值的,也是信息化的核心;而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基础技术架构平台,都没法解决业务变化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技术革新中,能够在其自身搭建各个应用系统的基础业务平台,则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基于基础业务平台,采用模型驱动架构,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基于基础业务平台的产品研发效率将大大提高;软件开发将更贴近市场,能做到随市场所需而变;可以把主要精力聚集于核心业务流程开发上;开发的应用稳定可靠,系统质量会有很大提高;开发成本大为降低:针对客户新需求,新业务能快速使用业务构件搭建出来,响应时间可大大缩短;使多个应用程序数据得到共享,从而能提高应用程序的集成性。基础业务平台的构建将大大加快应用软件产品化的发展历程。

自主创新  走通“楼上平台”构建之路

近几年来,浪潮走通了一条基础业务平台自主创新与构建之路。

对业务的熟悉与了解是国内厂商的一大优势,它们比较擅长做基于业务的具体应用,这种优势浪潮尤其具有。经过研究分析,浪潮的软件架构师们发现,介于中间件和上层应用之间还可以有个错层,通过它可以屏蔽业务变化。对于软件分层的研究与细化,使思路更为清晰了:那个错层正是浪潮要做的!经过技术原创和持续改进,浪潮基础业务平台“楼上平台”诞生了,并得到了不断完善。

浪潮“楼上平台”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基于J2EE规范的企业级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在2004年国内J2EE架构评选中,浪潮“楼上平台”获得了第一名。不仅如此,浪潮“楼上平台”的自动代码生成功能,目前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超过了微软等一些国外知名厂商。

浪潮“楼上平台”处于信息化的底层,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等问题,保证了政府、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和“根”,只要把“根”留住、保证“根”不变,就能不断地向其他行业丰富和扩展,并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从而解决政府、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问题。浪潮“楼上平台”是跨行业的产品,本身具有无行业限制的优势,既可以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还可以提供可复用的行业模型,帮助二次开发商(主要是一些中小软件企业)实现快速开发,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实施周期,从而提高行业整体应用水平。浪潮基于“楼上平台”开发的、于2005年7月推出的浪潮协同工作平台Dcwork2.0,则是一款定位于企业级应用的高端协同管理软件。浪潮协同平台能柔性化地适应于企业的变化,这是信息化新的最有效的突破点,也是浪潮协同平台的一个“重磅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