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促进区域软件技术战略联盟 助力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发展

文/杨 林  王林辉

摘  要:近年,全球软件产业的布局呈现出向亚太转移的趋向,中国也正在成为软件产业的另一个区域中心,这也造就中国有机会介入这些新技术领域研发和竞争。如何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进一步发挥政策、公共技术服务和企业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市场机遇,开展区域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助力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分析和建议。

一、国际软件市场和发展趋势

(一)总体情况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全球软件产业规模已经从2001年的621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239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也从2001年的96.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84亿美元,份额逐年增加。

表一:主要国家软件产业规模与增长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如资金的全球化)、研发的全球化等,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及其50多万个分支机构控制着世界的经济,以跨国企业为龙头的全球性软件产业和技术战略联盟支撑了信息产业的全球化经济体系,而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正是经济全球化技术战略联盟最有代表性的协作模式。

(二)软件外包情况

基于对减少成本,利用时差“延长”工作时间,有效扩大规模经济的需求等因素的驱动,全球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迅速扩大,其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40%,欧洲市场占30%、日本市场占10%左右。由于语言和高端IT咨询力量较弱等原因,欧美外包市场一直被爱尔兰、印度、以色列的国家占有,而中国、韩国、越南软件外包业务发展迅速,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大幅提高。

1、美国软件外包市场

美国是全球软件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世界软件500强企业前10名中,有8家总部在美国,收入规模都超过80亿美元。

随着中国行业应用和咨询能力的不断提升,承接美国软件外包项目的份额也在逐步提高。

2、日本软件外包市场

中国利用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在日本外包市场占有比较优势,约占日本外包市场2%。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日本软件外包价格下降很大,在日本本土,日本企业成本难以支撑,而外包到其它区域如中国,因人工因素的差异,成本可消减35%~40%左右。

3、爱尔兰软件外包市场

爱尔兰国家相对较小,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中略显滞后,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30亿美元。爱尔兰本土的大企业基本都是跨国公司在爱所设公司,其中软件收入及出口占比达80%以上。

4、中国软件外包市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9.2亿美元,同比增长率高达45.3%,超过2004年34.6%的增长速度,占全球份额的2.3%,有很大发展空间。

我国外包市场以中小企业为主,部分大企业基本集中在嵌入式软件领域,软件收入前100家企业销售收入平均1亿多美元。主要发包市场来自日本和美国,离岸软件外包以日本为主。华北、东北及华东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共占据了86.3%的市场份额。

5、印度软件外包市场

印度的一线、二线公司都是能够承接欧美外包业务并与国际大企业合作,其中一线企业占外包总业务的50%。印度一线公司软件开发人数在4万人左右,有10亿美元收入。如印度Infosys公司,已有38000人,销售额15亿美元;二线公司在5000人左右,1~2亿美元收入;人均销售收入35000美元。一线企业的特征为金字塔式,业务精品化,产业规模化,咨询服务已做到行业专家级水准,印度软件已形成规模产业化,并成为拉动本国GDP产值的主要产业。

6、韩国软件外包市场

韩国政府对软件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定向,主要集中在组件的标准化、与风险企业一起合作建立项目、对技术革新型的中小型企业(如动漫游戏)进行资金投入,并提供经营咨询。此外韩国政府设立了软件品质的保证机关「SQEC」(Software Quality Evaluation Center),主要以包产品为对象。另外,由于和美国的质量标准进行相互认证,有利于海外出口,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的发展。

7、越南软件外包市场

越南IT新兴国受到关注是由于2003年在中国发生的SARS,越南代替中国的外包开发的委托对象地位因此被锁定。

而且最近几年,日本的软件公司在中国增加了开发,其结果是产生了争夺技术者和人力成本的增加,这也是越南能突出成为代替对象的原因,2004年的越南软件外包市场规模与前年对比增加了720%。越南的软件公司2005年达到了570个。越南以其低成本和勤劳的优点成为日本等国青睐的外包对象,越南的软件工程师已开始流入日本。

二、中国软件外包市场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软件外包市场

根据CCID的预测,未来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市场将以50.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70.28亿美元,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将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8.4%,成为竞争主力。

(二)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趋势

1、外包市场流向趋势。美国、日本、欧盟等不断将本国外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最大的外包市场在日本,而日本外包市场主要流向是中、印度、韩国和越南。

2、软件与服务业的融合产生新的交易形式。离岸服务成为发展主流,离岸外包业务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外包的业务类型高层次化发展显著,从最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业务,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

3、业务流程外包发展迅速,BPO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ITO。业务流程外包促进软件及服务业与硬件设计业、传统服务业相融合,使软件及服务业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延伸;在岸和离岸业务集中在一起,将ITO和BPO业务捆绑成为新的潮流。

三、福州软件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软件产业基地聚集资源优势

福州市不仅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而且还拥有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经过6年的发展,福州软件园建成全省建设规模最大,且经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2、海外华侨和海外留学生的资源优势。

闽籍华侨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厚实的海外华侨华人人才资源优势,为福州市软件产业融入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闽商”基础。

3、软件人才的稳定性。

中国国内IT行业平均人才流动率约为14.5%。福厦地区仅为10%,福州的人才流动性比较小,同时多在福建地区企业间的流动,这种流动属地区内流动,这种软件人才的合理的稳定性,非常有利于承接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务。

4、运营成本比较优势

福州的生活成本较低,生活环境好,有着吸引人才在此留驻和创业的比较优势。在人才上比全国水平低15%;在办公成本上,不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十分之一,也对海外华侨回国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对台交流合作的优势

闽台两地信息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美元,福州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加强对台软件产业的对接,台湾IT产业的升级必将为福州市建成国家重要的软件基地提供新的契机。

6、对日软件外包优势

福州市纯软件出口从2001年的5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00万美元,年均增幅近50%,对日软件出口部分占出口的软件出口总额90%以上,涌现出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其中福富软件2005年实现对日软件出口960万美元,并通过福建软件国际合作联盟的平台,协同其他软件企业形成联合接单的合作模式,另外拥有大量的日资企业,也为对日软件外包奠定了相当的优势。

(二)劣势:

1、软件产业整体实力弱

福州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小,20人以下、年销售收入300万以下规模企业占53%,150人以下软件企业规模占90%以上,而且同质化严重,没有形成明显的软件产业链。

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软件工程管理能力弱。软件企业软件过程管理的落后导致重复性劳动十分严重,大部分企业纯软件年人均劳动生产率未能超过10万元,大部分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依靠简单的增加人员来解决,容易引起资金、人才瓶颈的连锁反应。

2、软件产业基地功能不够健全

福州市软件园区的公共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福州市软件园区内外50家样本企业调研表明,我市扶持政策方向不清晰、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知名品牌不多是制约福州市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软件产业管理部门制订竞争力强、可实施的优惠政策,争取国家级优惠政策(如国家级软件基地)和培育本地软件产业市场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福州软件产业的基础服务、商务服务、专业服务和产业服务的体系尚未健全,福州软件产业园区内外软件企业之间的市场、技术、政策等资源共享纽带尚未形成。

3、软件产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

软件出口虽已快速增长,也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福州而言,软件出口产值不到软件业总体产值的2%,与海外特别是与日本、东南亚和台湾地区软件企业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4、软件企业融资渠道窄

软件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中小软件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较低,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较为薄弱,政府支持软件产业的定位和投入重点不突出。

5、软件产业人才缺乏

软件开发技术人才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缺少能承担高层设计、系统分析、熟悉国际软件项目运作的项目带头人以及既熟悉行业生产管理又懂得软件技术的行业业务流程信息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缺乏既懂IT市场、熟悉管理、了解软件产业技术特点,又对政府相关政策深入把握的高水平的企业服务队伍,特别是能为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如企业运营、市场开拓、投融资等方面的人才。

6、软件产业发展导向不够明晰

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产业定位和分工不明确,对重点产业缺乏倾向性资源和服务投入,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优势软件产业集聚,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大量同质竞争,降低资源运作效率。 

(三)机会

1、全球化经济打开国际合作的大门。

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趋势表明,包括技术性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IC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各类研发性工作在内的知识型服务产业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据Forrester的研究,未来15年,美国将有工资值为1360亿美元的330万个服务产业的工作机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日本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的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很多企业把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由于中国在文化、地域、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日本大批的定制软件项目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明显。

2、差异化互补资源,奠定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

在国际合作上,我国拥有大量快速成长的软件业、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充沛的人才和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和我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地区比大陆早15年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拓展经验和渠道丰富,同时有相同的文化、语言背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管理和技术体系,稳定、高端的软件外包市场容量;当前软件环境的差异化互补发展的国际合作优势特征明显,为我省软件产业外向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丰富国际合作渠道和模式,提供发展机遇。

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华侨源自福建,近年来大量海外事业有成的留学生回国创业,承接了大量的IT服务外包业务,将海外先进的行业应用模式和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同时将中国标准、高质低廉的成熟产品出口海外,通过本地化和客户化的方式快速替代海外高价低端的软硬件产品,帮助海外客户降低成本,预示这个快速增长的软件外包浪潮已经开始。

(四)挑战

1、东部软件产业核心区域的挑战

福建位于长三角与珠三角软件产业辐射带的中间地带,在东部省市排名中列第七位,2005年北京软件产业收入占全国的23.2%、广东占14.0%、上海占10.5%,福建仅占3.4%。与福建毗邻的省市分布着7个上规模的软件园或产业基地,其中5家规模均大大超过福州软件园,这使得福州市在进一步聚集软件产业资源方面处于严峻的形势。

2、台商IT产业北上南下的挑战

台商来闽投资增长趋缓,台商投资热点区域转向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如何应对“旁落”现象,是福州市“十一五”软件产业发展又一挑战。

应对“旁落”现象,厦门软件园(二期)确定了四大功能区域:软件研发区,动漫游区,新兴产业区,电信增值业务、软件外包、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集中区。之所以厦门软件产业重新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考虑厦门软件业的特点,同时也是对接台湾数字内容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及信息技术服务转移的需要。

3、品牌竞争力的挑战

品牌是产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综合体现,软件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和品牌群的形成壮大。与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福州软件产业品牌群的打造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4、文化教育的挑战

相对软件外包发达国家,我国是东方儒家文化,外向度相对较小,语言和文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异;同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制和诚信体系有待加强。另外,虽然我国软件人才资源丰富,教育机构数量众多,但对团队合作和动手实践相对忽视,复合型高端人才不多,国内企业在人才教育培训的作用也面临较大的挑战。

四、推进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建议

我国软件产业正在经历由“离散的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趋势和路径发展。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地高新区的园区服务部门,针对区内的产业技术联盟的发展要素,在产业发展重点上,要从侧重园区的建设转变到侧重产业发展上来;在管理和服务体制上,要从侧重行政管理转变为侧重专业化服务上来;在企业服务上,服务内容要从传统服务转变为基础服务、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上来;在人才战略上,要从学历为重转变为重视技能为重的角度上来。在政策扶持上,从单体项目的扶持转变为重点骨干企业、共性服务的扶持。在研究方向上重视差异化产业政策研究,结合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培育本地名牌企业,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共性服务为平台,对产业集群和带动为重点,研究制订针对性的引导和激励政策。在政策执行上,重点加强优惠政策咨询和落实,加强优惠政策实施流程的可操作性。灵活应用政府采购项目的引导作用,积极为培育优势软件,做大龙头企业创造市场条件,联盟作为海西区域非盈利组织,建议国家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当中,重点推进以下内容。

(一)发挥闽台亲缘独特优势,打造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及其信息服务产业链,做强海峡两岸软件产业经济圈。

建议软件业主管部门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近台亲缘的独特优势,抓住机遇,特别加强在制造业信息化、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和信息服务配套方面的产业资讯交流和项目对接等专业服务力量的投入,鼓励在福建设立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继续做大海峡两岸经济圈,提高大陆经济对台湾的影响力。

(二)利用对日合作的良好基础,打造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链,形成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品牌优势。

建议我国软件业发挥对日外向经济的已有优势,首选日本作为软件外包和外售业务的目标市场,重点引进具备对日软件出口能力和服务经验的国内知名企业和日系软件企业,进一步做强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链。同时建议政府在对外城市形象宣传、市场推介、软环境营造、人才培养等方面,集中有限资源向极具发展优势的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链倾斜。

(三)继续重点引入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和行业应用研发中心,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以我国主流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相关的行业应用为重点,加快引进和扶植工作,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辐射力强,在国内外市场有足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加速发展,成为具有带头作用的大型软件产业链的核心,扶持具备优势领域内的行业应用软件龙头企业,组织研究和制订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争取提升为国际标准,占领另一种层面的技术高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引进国际先进的软件工程管理手段,帮助我省软件企业整体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软件园区差异化的专业服务

建议政府适当调整原有对软件企业发展和项目研发的零星无偿扶植及资助,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国内率先用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或者补贴企业团购企业急需的软件生产过程管理工具和开发平台,使每一家有发展前景的软件企业都能受惠,从根本上解决阻碍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资源,同时通过这种政府出面采购或者组织企业团购的模式,又可以提升软件业在国际合作当中的谈判筹码。

(五)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优化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建议政府进一步鼓励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关联性和辐射性强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或者科技中介群体,研究制订引导政策,凝聚一批软科学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企业家队伍,成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产业宏微观决策的智囊团,有力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作者就职于福建软件国际合作联盟、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