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人才决定中国软件和服务产业的未来

——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学院院长访谈录

主持人:本刊记者

1.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 刘琴

2. 上海张江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 孙崇理

3. 天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福强

4.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杨栋梁

5.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 田晓玲

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院长 宫冠英

【编者按】三五个计算机人才,几台电脑,一两间办公室……组成一家软件公司,运作得好,一年能搞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营业收入。这样的小型乃至微型软件企业在我国多如牛毛,且普遍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差。只有在大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才能觅得大型软件企业的踪影。

亚欧大陆的另一侧,被称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则是另外一幅景象。这里拥有IT企业将近5000家,微软、英特尔、惠普、通用、IBM、戴尔、甲骨文、SAP 等企业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全世界大约有75家最高资质的软件研发企业,45家在印度,其中30家在班加罗尔。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迥异的产业发展状况?人才稀缺是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主因。软件业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性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软件学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高层次职业培训机构,就成了必由之路、当务之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拥有自己的班加罗尔,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首先请诸位介绍一下各自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

刘琴: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是教育部2001年底批准成立的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银河-II并行巨型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和我国首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周兴铭教授任院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博士任顾问院长。根据院长周兴铭院士提出的"三化一协调"办学指导思想,即前沿化、工程化、国际化,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协调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超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企业合作与国际合作是软件学院的两个重要特色。学院积极开拓与顶级研发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深层次合作,共同培养实践与创新人才。目前,学院与企业联合建有7个联合技术中心,9个学生科技俱乐部。全球14家主要的IT跨国公司都向我们捐赠了大型系列软件。并在企业中建立了30多个学生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企业联合累计开设了近30门次课程。这些教学平台的搭建,为高水平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我们也着力把学院建设开放式、国际化的新型学院。目前,70%以上的专业课教材采用国外最新原版英文教材。每学期有7-12门专业课程采用纯英文授课,并接受10名左右来自全球各国来我院交换学习的交换生,是国内少见的能向发达国家学生开放纯英文授课专业课的IT院校。今年,我院将率先开设面向全球招生的全部采用纯英文教学的软件工程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将国际化办学推向新的高度。

到08年底,学院的本硕毕业生一直保持100%的就业率,绝大多数毕业生就职于世界五百强IT企业。在教育部对软件学院的终期验收中,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全国软件学院中名列第五。

孙崇理:在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张江创新学院诞生于2006年10月,由政府委托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承办的一个大学学历后高层次职业培训机构。

学院是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认定的“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还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上海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工程师研修基地”。 

学院目前有一个总院、七个分院(分别是软件与信息技术分院、微电子设计与应用分院、文化创意分院、金融服务分院、生物医药分院、现代农业分院、科技创业培训分院)和四家分部(陆家嘴软件园分部、复丹国际分部、浙江杭州分部、江苏太仓分部)。09年张江创新学院的培训量达到27000人次。

张福强:天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设立的,是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被教育部等九部委确定为开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2004年又被天津市科委、教委批准为天津市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示范性实习基地。天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在科研工作中,先后开发了32项大、中型软件和网络工程项目,内容涉及网络集成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科学计算等领域,分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改革与科研课题15项,有二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杨栋梁: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1年8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的、全国中华职业教育社系统唯一的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以“至诚至公、精业乐业”为核心价值观,以“走个性化、多样性、开放式之路,育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理念,以创建国内一流示范性高职学院为奋斗目标。2003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湖南省唯一的首批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院校。2009年1月,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轻工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学院获得“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推动机构”和“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2007年10月和2009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同志先后视察学院,对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建设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学院现有教师总数540人,专任教师40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66人(其中正高13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8名。2008年6月,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05年,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被批准为国家实训基地。现有《软件建模技术》等3门国家精品课程。

田晓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属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一个独立的系部,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将企业引入学校,校企联合。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的招生计划也是按照学院与企业签订的协议来制定招生指标,每年300人的招生指标。

宫冠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是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于2007年1月成立的直属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先后被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确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西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基地”的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信息工程类普通高校,现有17个系,设置40个本科专业,覆盖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门类。其中同软件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有11个系,大约26个相关专业,培养层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学院凭借与世界知名IT企业多年的联合教育培训经验,在商务部发出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后,学院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四川省和成都市软件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省市领导和各级机关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整合全院同软件与服务外包相关的11个系,大约26个相关专业,及时成立了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成立以来,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践资源,以普通本专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职业(IT认证)教育,适度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建设主要发展与软件及服务外包有关的相关专业,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工程、商业流程外包(BPO)等服务外包行业所急需的专业,积极探索设置交叉学科,新兴边缘学科,为服务外包产业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2009年被成都市教育局、劳动就业局和商务局联合认定为成都市首批服务外包培训机构。

记者:金融危机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请诸位谈谈危机对各自学院的影响以及你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刘琴:金融危机对我国以出口为目的的加工、制造业以及金融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到高校而言,首当其中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企业都缩减甚至冻结了招聘名额。对于同济软件学院而言,由于对人才的培养一贯秉承以工程型、实用型和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言而喻。但是也不可否认,去年以来,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度比以往要高一些。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我们学生就业影响不大。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那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危机也是机遇。借此机会,我们也在反思过去几年来办学的得失。去年以来,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强化内功。我们主动出击,多次以到企业走访、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的形式,发掘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并予以强化。例如,去年起针对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欠缺的问题,我们与微软联合开设了锻炼学生"软技能"的课程。其次,引导学生就业观念。     以往学生倾向于五百强外企、知名软件企业。但恰恰这次危机IT企业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外企。我们注意到了国家拉动内需的四万亿投资,因此引导学生到政府背景的国企、民营企业就业,收效不错。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全院师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增强了危机感,同时行动上也更加注重教育上"本质"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把学院,把教育都往更好的方向推动。

孙崇理: 金融危机对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09年上半年,有服务外包企业业务萎缩,但到09年下半年,为了降低成本,也有不少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与之有关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上半年有萎缩,下半年有回暖。

当企业困难的时候,我们为企业输出公益性的培训,包括工程师培训和新入职员工培训,同时,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搭建国外发包方和国内接包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例如,引入国外知名跨国咨询公司的资源,来为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服务和培训。

张福强:金融危机对学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就业上,当然就业方面的突发问题也使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一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本质问题。我们始终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个孤立的事情,必然有其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学院内部方面的问题,我们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也是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作出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加大与企业合作推进定单班的力度,并改进定单班的操作形式与内容,比如,我们把定单班合作明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解职场,通过企业参与,把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从传统的学校和专业的认知教育转换为对行业、职业的认知启蒙,并引导学生正式进入职业生涯模拟状态。第二阶段为身临职场,逐步将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职业模拟的学习过程,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方式的的彻底转换,帮助学生从较为盲目的学习过程能够转变为目的性明确的自我教育设计过程,真正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第三阶段为驰骋职场,通过全程职业模拟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均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服务社会经济,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杨栋梁:我国软件外包在2006、2007年主要是对日外包,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对日软件外包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还有继续的可能。但其他软件外包业务影响不大,因此在软件人才培养上只需回避一下对日外包即可。况且金融危机使国内产业转型和产业提升变得十分迫切,信息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软件产业整体而言是利好,因此我们觉得金融危机对学校的影响很小。近两年我院软件类学生的就业情况也说明这点:07年就业率92%,对口就业率68%;08年就业率93%,对口就业率70%;09年就业率95%,对口就业率74%。

田晓玲:金融危机对我院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实早在08年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出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减少,而且学生就业工资水平也普遍降低。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影响,我们去年对学生进行了分流培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课程,补充行业上的知识。除了增加学生自身的行业知识外,校企合作企业有专门的就业服务部,负责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

宫冠英: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影响主要在离岸外包,而国内新兴的很多面向本土的服务外包企业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甚至呈迅猛势头。

我院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在维持原有的办学模式基础上,把人才培训的重点转向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举措就是与成都金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佰和国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在校内建立200座席的“呼叫中心”,作为我院和企业联合培养呼叫中心学员的具备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实训基地。呼叫中心产业目前在成都发展很快,其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院的这一举措,可以为成都市乃至全国培养大量的呼叫中心人才,也为我校应届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记者: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产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差异性不是很明显,专业特点和属性不够突出。请问贵院的专业设置有些什么特色?

刘琴:软件学院的办学目的就是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希望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们有三个专业方向:企业计算、嵌入式系统和服务工程,还有一个交叉学科方向媒体艺术与科学。

企业计算主要培养适合企业级、大规模应用软件研发的人才,目前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软件测试等方向;嵌入式系统主要培养嵌入式软件开发设计领域紧缺的人才,目前主要关注车载、3G手持设备领域;服务工程主要围绕新兴的"软件即服务"的理念,目前以IBM大型主机为支持,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媒体艺术与科学则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其目标是培养艺术与技术兼具的复合人才,但是偏重于技术层面。在大型展会展示、游戏、虚拟现实等方面有很好的前景。

所有方向的课程设置、方向定位等都经过校内外、企业专家的论证。并且在师资方面,我们也一直遵循"三三制"的原则。除校内老师外,还有1/3的企业专家和1/3的国际专家,确保课程、专业内容及时有用。

孙崇理:张江创新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完全根据企业切合实际的需要来设置的,并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职业培训和实训与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区别。

上海在全国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更加注重于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像项目管理人员、构架师、项目接包人员等等。此外,相对于ITO企业,BPO企业和KPO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服务外包专业设置上所考虑的。

张福强:正如前面所讲,我们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以解决专业设置差异性不是很明显,专业特点和属性不够突出等问题。比如,在软件技术专业,我们采取了全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课程改革,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都有明显的提升,同时也使得学习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再比如,根据现在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多元化和综合化需求实际,我们采取了计算机+X的课程改革,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同时,加修一个其他专业的综合课程(即X),这样学生毕业时能在某一专业得心应手的从事计算机编程或计算机应用工作,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时更有针对性。

杨栋梁: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IT信息技术,其基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时服务外包产业的内容是应用于企业、政府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各项业务。因此我们学院在专业设置上重点考虑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相关业务应用领域为核心,开设与服务外包相关的专业集群。这就是我们在专业设置上的特色。

具体来说,我们的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IT类专业就是针对服务外包基础平台相关的专业,而经贸商务、物流、计算机应用、数字艺术设计、动漫游戏设计与制作、生化制药技术等应用类专业就是与服务外包业务相关的核心专业。

并且,我们还设立了移动通信嵌入式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下一代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所需的人才。

另外,我们在研究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时,发现一个非常的现象,就是境内外企业选择服务外包时,更加看重的是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软实力,更通俗地说就是更加看重接包方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境外企业在考察了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后,发现其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达不到要求,从而最终放弃了与其合作意向。

我们认为,服务外包企业的员工,除了应该掌握要与业务相关必备的硬功夫,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我们学院开设的所有专业中,特别强调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信息检索技巧、沟通技巧、会议技巧、企业人际关系、商务礼仪、销售技巧、法律法规等等软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开设的专业中,软硬兼施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的专业特色,从而能更好地满足服务外包企业人才的需求。

田晓玲:我院传统的一个专业是信息管理专业,方向是软件开发。学院也设有对日,欧美外包服务专业方向。我们的专业设置会根据市场用人情况和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比如去年我们增加了通讯技术与服务的一个专业方向。

宫冠英:我院兴办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模式不同于其他外包学院,其特点是短期内不设置专业、不独立招生,而是整合全校与服务外包相关的11个系26个专业,在其完成前三年基础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根据企业和社会的具体需求,利用全校师资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以短平快的高效率,尽快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服务外包人才。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对ITO、BPO、甚至KPO等各类不同专业的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我院针对呼叫中心专业与相关企业全面合作,专门建立200座席的呼叫中心专业的培训基地,将成为我院的一个特色专业,也将成为呼叫中心人才的快速加工厂。

记者:国内很多院校都开启了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将企业项目应用需求直接引入在校大学生教育,是很多校企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请问贵院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具体做法?

刘琴:企业合作是软件学院创立以来的一大特色,也是软件学院的创办目的之一。从学院创办以来,我们就一直十分注重企业合作,并身体力行。目前已经与国内外几乎所有知名IT企业都建立了联系。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首先是联合人才培养。目前我们与微软、IBM等企业联合开设了近三十门精品课程,并建立了企业专家与教师双向走动的机制,一方面,许多业界前沿的课程直接是由企业专家授课,例如nVidia就为我们开设了GPU开发课程;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到企业中访问,把业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课堂。此外,针对市场紧缺的特殊人才,我们还开展定制式培养,例如我们与Intel和AMD联合培养了固件开发的稀缺人才、与Apple联合培养媒体艺术人才。

其次是科技创新合作。这个有两个内涵,针对教师和学生。针对教师,我们已经与企业成立了7个联合技术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产品原型设计等,例如我们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了"微软--同济移动与嵌入式中心";针对学生,我们成立了9个技术俱乐部,可以让对某项技术有兴趣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其中与Apple合作的苹果俱乐部曾经多次包揽国内苹果软件开发大赛的冠亚军,其学生作品等成果还曾受到文汇报、第一财经、新浪、CSDN等媒体多次报道。

最后是实习就业。目前我们与微软、Google等知名IT企业建立了30个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还有100多家实习企业。我们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最后一年都需要到企业中从事至少六个月的全职实习。大约70%的同学都无需找工作,而是直接通过实习就业。

总体而言,与企业合作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实践的模式。

孙崇理:张江创新学院本身是一家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机构,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我们的培训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展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我们学院的主要培训内容,一个是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的职前培训,一个是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的在职培训,这些都是与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的。

张福强:我们在校企合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就是除了要密切关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岗位知识技能的标准以外,更要注重学校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生产过程中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前面讲到,我们在校企合作中的三个阶段,了解职场、身临职场和驰骋职场,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为职业素养和生产过程中再学习能力不是在教室和实验室所能完全做到的,只有结合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去体会、磨练、提高才能达到。所以,天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始终把学生在实习与实训中的操作规范性、准确性、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工作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合作对学生的上述表现给予指导。

杨栋梁:事实已经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确能更好地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我们与众多的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这其中有很多就是服务外包企业。例如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湖南创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湖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博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鹰皇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科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湖南山猫卡通有限公司等湖南本地的企业,深圳大展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贝通通信有限公司、上海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等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

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包括引进其真实项目案例、承接其研发或实际项目开发、订单培养、邀请企业专家讲学等方式。

例如,在引进企业真实IT项目案例的合作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挑选该企业已经投入使用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真实项目案例,然后根据各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对项目案例在功能上进行拆分,要求学员采用各个学期对应的技术予以实现,并且在第5学期综合实训阶段要求学员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实现该案例的全部功能。这种方式,我们认为能更好地实现项目案例与教学进度的匹配,其特色是将完整的真实项目案例贯穿于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田晓玲:校企合作首先是要双赢的。对学校,企业来说要有盈利的地方。学校侧重的赢利点是在人才培养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引进企业最前沿的技术,成熟的管理模式带给学生。对企业来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第一满足的是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校企合作当中,企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设备。在师资力量上拥有一支以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为主体,专、兼职结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一,同时都要具有高水平实践经验与项目驱动能力的专业骨干教学团队。学生每修完一门专业课,都要通过实训工程师对其进行项目的实操,企业软件部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技术导师。我们也会定期请来企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

在管理上软件学院的老师也是接受企业化管理,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来实行。同时,企业化管理也融入到学生管理,在学生离校前接受正式员工的训练,使其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当中。

宫冠英:我院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植于学校,服务于产业”的 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引进校园,全方位合作,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体验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主要有:(1)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合作,设立“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成都分中心”。主要开展: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软件监理工程师培训、软件测试业务、软件监理业务。

(2)与成都金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佰和国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合作,在校内建立200座席的“呼叫中心”,作为我院和企业联合培养呼叫中心学员的具备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实训基地,正在争取成为成都市呼叫中心培训基地。

(3)与印度艾迪米(IDMI)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印度艾迪米(IDMI)公司(成都)BPO培训中心,主要培养国际呼叫中心人才,为印度艾迪米(IDMI)公司开展国际呼叫中心相关人员的定制培训为主。印度IDMI公司总部设在印度孟买,将在成都建立5000座席的国际呼叫中心运营公司,其学员主要通过与我院联合培训后录用。

(4)与成都金山互动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数字媒体创意实训工作室。

(5)与成都天奥集团联合成立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筹)。

记者:有报道说,很多院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成功的比例很低,这与人才的巨大缺口形成鲜明的反差,诸位是如何看待目前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供给现状的?

刘琴:正如你所说,目前就业市场的确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我觉得可能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几点:

第一,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就是我们培养人的"出口"是什么。是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还是希望他们将来走到企业中成为乔布斯那样的杰出工程师。到企业的话,到什么样的企业都需要做深入的调研。目前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与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接轨,但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独有优势。服务外包行业也是分阶段、有层次的,服务外包首先要有人才的储备,从低端逐步过度到高端。国际上对高端IT服务外包管理人才、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测试人才等还是紧缺的。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也在积极引进基于国际权威测试知识体系ISTQB及其工程师认证的国际测试工程师培养方向,旨在与测试业界领军企业合作,结合多年来我院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探索国际化测试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

第二,学生就业心态问题。许多同学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对自己定位不准确,或者不愿意承担基础性工作。这个需要慢慢引导。

孙崇理: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知道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历教育所缺少的是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工作技能和实训环节的训练和培训。张江创新学院就是围绕这样的要求来开展我们的职业培训工作的。

张福强: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还不能很好的对接,还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另外一个原因是企业传统的用人观念也需要改变。前一个原因,我们院校一定要重视,一定要下大力气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手段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务必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及其岗位需求相一致。对于后一个因素,我们也希望随着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深入,企业传统的用人观念有一个改变,那就是企业既是用人的单位,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单位,要强化企业对在岗职工的在岗培训意识,要彻底抛弃“人才拿来即用,用完即放”的错误观念。只有院校与企业双方的互动,才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杨栋梁: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这其中也包括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业大国,并且已经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向全球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众多的企业虽然有大量的服务贸易人才需求,但因为企业本身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一产业大转型的准备,再加上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等院校也没有及时调整到服务贸易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造成了目前院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成功比例很低的现状。

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和培养人才的院校都应把握好这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好时机,企业应稳妥地开展服务贸易业务,院校也相应地积极培养服务贸易型复合人才,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田晓玲: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脱节的。对企业来说,需要能够尽快上岗的人。目前来说,传统的教育只注重理论,学生至少经过1-2年的过程才能够融入企业。同时学生就业流动性大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矛盾。

宫冠英: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现状总体来说符合条件的各类服务外包人才短缺。

首先是缺少具有全球眼光并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其次是大量缺乏具备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语能力,熟悉外包国商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第三是基础员工队伍缺乏向国外企业提供服务的经验;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服务外包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来的员工不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导致院校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成功的比例很低,解决这一问题最快捷有效的办法,是由服务外包学院利用大四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服务外包专业培训,培养成服务外包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的人才。

记者: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的产业格局,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诸位如何看待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刘琴:近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此外,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可以预见将有更多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因此,相信未来几年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内会稳步发展。

孙崇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风险,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认为,我国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有丰富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而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对的低成本优势。这是我们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条件。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梯度转移,我们对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大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服务外包产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我国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之一,这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大面积解决大学生就业等问题都至关重要。

张福强: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前国际上一个重要的产业链,它既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又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软件服务外包是新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软件服务外包具有知识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产值。我国应当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积极参与软件服务外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教育培训机构,高等院校要配合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外包服务业的人力资源供应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杨栋梁: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其原因是复杂的,势必造成发达国家畸形过度消费的大幅度下降,因此造成对我国制造业的极大影响,更加促使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走向相对绿色环保的服务贸易产业。

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上来看,发展软件和服务贸易产业,更加符合全球经济“无污染、低能耗、高就业”绿色环保的总体发展方向,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国内众多的企业也对服务贸易有着广泛的需求,也非常需要享受服务贸易所带来的便利。因此,我们学院在政府和行业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策划依托轻工行业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有利背景,借助各方面资源进行广泛合作,开发“轻工行业信息服务平台”(Light Industry e-Service platform简称LI eSP),服务于轻工企业和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走出开拓境内软件服务外包的第一步,为轻工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也是我们进行“产、学、研”办学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

田晓玲: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复苏业务量肯定越来越大,用人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但是这期间存在着一个矛盾,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太多,但毕业复合企业要求的人却不多,这就需要从培养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缩小差距。其次,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一定要形成规模。我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企业规模两个条件并举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宫冠英:第一方面: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国际转移方面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竞争优势:

一是人才优势;二是市场优势;三是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聚优势;四是政策优势;五是高品质、低成本的人居环境资源:

第二方面:与其它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对服务外包业的认知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意识和经验;

二是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

三是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人才短缺。首先是缺少具有全球眼光并能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其次是大量缺乏具备特定外包要求的外语能力,熟悉外包国商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第三是基础员工队伍缺乏向国外企业提供服务的经验;

四是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对滞后。从事软件咨询、软件培训、软件测试的企业或中介机构难以享受服务外包产业优惠政策,制约了我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总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