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重庆优势 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是低能耗、无污染和高就业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促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在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软件产业的发展事关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软件产业规模与重庆市软件产业规模
2010年我国软件业实现新的突破,产业增速稳步回升,业务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和区域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产业规模比2001年扩大十几倍,年均增长38%。根据2010年底的统计显示重庆市共有软件企业549个,软件业务收入1552741万元,同比增长50.3%。
2011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4号文件”,即《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4号文件提出了更加优惠更加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持久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今年以来,在国家4号文等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软件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产业收入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累计到9月底,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002亿元,同比增长31.7%,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074亿元,同比增长41.9%。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底重庆市共有软件企业340家,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16.48亿元,同比增长34.6%。
重庆高度重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重庆拥有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最需要的人力、智力和市场资源,我们要把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作为加快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重庆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若干政策》、《重庆市进一步加速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软件及信息服外包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重庆市建设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中心的意见》、《重庆市引进软件中高级人才优惠政策的规定》等一系列产业政策。
服务外包业不受运输条件限制,非常适合内陆城市发展,已逐渐成为白领就业的大市场。对于服务外包企业重庆市有关文件已经明确了实行认定并给予优惠的政策。2008年重庆被授予“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决定,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把重庆建成外资进入西部服务市场的“桥头堡”,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和高端就业渠道。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的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去年重庆市离岸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3.3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合同执行金额为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50%。今年1-8月,重庆市直接离岸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执行金额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根据重庆市外经贸委的介绍,到2015年,重庆市外包产业产值将力争达到1500亿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0亿美元,建设超过10亿美元的外包基地3个,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数达到1000家;打造具有千人规模的大型外包企业20家,培育离岸外包执行额上亿美元的企业20家、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00家,吸引百万大学生从事服务外包,使重庆成为创业、创新、创富乐园。重庆已经设立两江新区、渝中区、北部新区等18个服务外包示范区。
挖掘好重庆优势 做好产业服务
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具有诸多优势。从区位而言,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工业基础雄厚。
人才优势和人才策略。软件企业最大的资本是人才,而重庆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密集,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高等院校,60多万科技人员,能够为软件和服务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从另一方面看软件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重庆的软件从业人员的成本远远低于沿海地区,也远远低于其他三大直辖市,这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此外重庆的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减轻了软件从业人员的生活负担。与此同时市有关部门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多种渠道多种模式的培养人才,包括对基层开发人员的培养。
市场优势。重庆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有许多著名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2008年12月,重庆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今年9月的“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交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对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推进工作进行了评价,重庆市总分仅次于上海,排全国第二位。
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但能够大大提升重庆的工业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将给重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快速发展机会。重庆软件产业要找准市场定位,努力向传统行业渗透,实现软件与其他高新技术及传统技术的结合。
有关产业的主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将信息化建设、运营和业务等工程项目实施外包服务,培育内部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市场。通过政府的先行示范,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有利于外包服务发展的采购方式。优先鼓励政府主导或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外包给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
真诚做好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倍受诸多地方的青睐,很多地方都已把优先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由此各城市之间在企业的引进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重庆在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要特别做好对产业的服务工作。重庆已有数百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我们要做好对现有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在内需市场方面要积极主动的多开展一些软件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对接活动。一般的企业到哪里投资发展最关心的有三大问题:支持政策、人才供给和业务保障。因此我们要为来重庆投资发展的企业牵线搭桥,多为他们创造外包业务。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时特别热情,却对已有的企业包括已新投资的企业缺乏支持力度。重庆的招商机构一定要注意好这个问题,公平的做好对所有企业的贴心服务,一定要让企业安安心心地发展,既要招得来更要留得住。
在资金方面对有需要的企业要积极为他们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好企业的贷款需求,要协调好相关的部门及时落实国家和市里制订的一系列产业优惠政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软件开发者、软件企业积极进行软件著作权注册登记和申请专利权,保护著作权人、发明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盗板,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为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建软件名城 培育产业名牌
品牌代表着一个团体的精神和形象,它是一个团体的灵魂,也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高端市场竞争的本质实际上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在今年初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特别强调了中国软件产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品牌影响力,加速各方资源投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造更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两年开展了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南京、济南、成都首批投入到中国软件名城的创建工作中,广州、深圳和上海则紧跟其后。重庆市已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等荣誉,但我认为应该尽快开展中国软件名城的创建工作。
在今年6月公布的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重庆仅有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家入选,在今年4月公布的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240个名单中重庆仅有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南华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入选,这与重庆的整体经济实力极不相称。重庆不但要积极打造“重庆软件”、“重庆服务”的品牌,同时还要积极支持重庆的软件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重点培育出5到10家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要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在国内外进行宣传推荐,包括对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行业展览、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
作为重庆的有关主管部门也应该筹划至少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会议,宣传好重庆品牌,也可更好地宣传重庆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成功的举办展览和会议促进产业的发展,大连、南京和成都等城市获得了积极的成果。
重庆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应珍惜和把握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产业发展方针,深入推进软件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大力拓宽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坚持“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应用带动”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持续创新,培育品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重庆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一定大有作为!
热门文章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罗文出席第二届中国(长沙)智能制造峰会
- 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青岛召开
- 对智能制造的一些认识
-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