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软件业如何挖潜大数据富矿?

文/本刊记者

(综述篇)

应对“数据大爆炸” 软件企业手不软

大家都在说大数据,大数据到底有多大?在今年大连软交会高峰论坛上,国际知名大数据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提出,大数据不只是说数据的绝对量大,更是其增长速度快,比如1987年全世界数据还没有达到30亿GB,到2007年的时候增加到3000亿GB,20年间数据的数量增加了100倍。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软件产业的形态,增加更多的商业机会,当然也带来新的“数据问题”。

我们生活在“数据宇宙”

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离不开各种数字终端,享受到各种数字内容。IDC全球高级副总裁弗农•特纳因此提出了“数据宇宙”的概念,他指出,我们都生活在数据宇宙之中,数据宇宙由大数据构造,用网络来解决一切问题。

在数据宇宙,各种数字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和物联网,我们看到,宽带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每年达到40%的增长率。数据宇宙中,数据到底有多大,根据专家的测算,2013年的数据宇宙,其数据量大约为4.4ZB(10的21次方)字节,而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44ZB字节,发展的非常迅速。

记者注意到,数据宇宙未来5年将会发生一些变化。今天美国数字技术(软硬件技术)领军全球,尤其是在数字内容方面,但10年后,中国会超越美国。根据IDC的数据,2010年中国占全球10%的数字产品份额,2013年占到13%,2030年会达到18%,而美国是17%,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有充分的基础设施来储存并且来管理这些数据,这也是我们软件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认为,大数据时代宽带是基础,是承载大数据的枢纽。其实,大数据本身也是一种“承载”,比如城市街道安装的摄象头,采集的数据规模非常大,它上面承载了各种交通安全信息和治安管理信息。所以,我们说大数据重要,本质是指上面承载的内容重要。

高新民因此强调,大数据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财富和生产要素。当今社会,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未来,数据将会如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的根本性资源。

有趣的是,数据宇宙其实也是“光的世界”。韩国科学院院士、韩国仁和大学李一恒教授指出,宽带的发展,光纤全面代替铜缆,这既可以提高带宽,也可以降低传输温度。

在数据宇宙,产生大数据的“大户”还得属物联网,跟据有关统计,目前地球上已经有超过100亿的互联的传感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是,30分钟时间内,全球就会有5亿的设备被激活并接入互联网。

有分析人士预言,当前100亿的联网传感器数量,到2020年的时候会增加到200亿,也有说会达到500亿甚至是2000亿。弗农•特纳认为会在300亿左右。这么多的互联设备意味着什么?这些设备无疑会产生海量的大数据,它牵涉到城市的运行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一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可能会有200万间房屋、200万辆汽车,可能有2亿的数字设备。所以对这些大数据及产生大数据的设备,我们要进行很好的管理和利用。

“我觉得物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城市的OS,比如建立具体的工业操作系统或者交通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管理云数据和移动大数据。”弗农•特纳说。

大数据的三大机遇

大数据到底满足什么需求?到底怎么样应用大数据?这个问题大家在探索,其实,大数据能产生什么样的价值,目前还在“挖掘”之中。但对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业界基本形成共识。

高新民指出,大数据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的大潮促进全社会树立“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是生产要素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对我们促进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式转变有极大的作用。第二,大数据本身起源于互联网,正在向互联网以外的领域扩散,在此过程中正围绕数据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第三,大数据的跨界融合会全面提升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弗农•特纳也认为,大数据会让社会变得更加智能。他说,借助各种互联的传感设备,我们的城市能够变得更加智能。通过公开的标准,把人和设备、平台联系起来,实现双向的信息流通,大数据真正被人所用。他强调,在数据宇宙,传感器将通过不同的媒介,不管是无线、有线的宽带,还是2G、3G、4G通信网络。传感器连到网上后,将产生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视频数据、声音类数据,等等。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不仅仅表现在让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帮助销售更多的产品,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本身是一种资源,这也改变了我们的业务模式,比如说,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里面,像劳斯莱斯过去是制造的企业,而且营业额很高,利润也很高,但是后来他们用相关的软件以及硬件来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并获得很多的新数据,劳斯莱斯把这些数据看作重要的资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营业模式,过去是销售产品的公司,现在这个公司销售的是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强调,大数据的机遇其实表现在应用上。他说,大数据技术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宏观经济方面,IBM日本公司建立经济指标预测系统,从互联网新闻中搜索影响制造业的480项经济数据,计算采购经理人指数的预测值。印第安纳大学利用谷歌公司提供的心情分析工具,从近千万条网民留言中归纳出六种心情,进而对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变化进行预测,准确率达到87%。 制造业方面,华尔街对冲基金依据购物网站的顾客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一些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采购和合理库存量的管理,通过分析网上数据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动向。有资料显示,全球零售商因盲目进货导致的销售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这方面的数据分析大有作为。

企业需培养三大能力

大数据时代,软件企业如何作为?记者从大连软交会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大数据对软件开发技术、运营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大数据有许多是非结构化、非关系型的数据,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关系型系统进行处理并不是很有效的办法,如何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处理和管理大量新生成的数据,已经成为一个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的“大”不仅仅是数据量大,更多的体现在丰富的数据种类、复杂的数据格式、快速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深度分析、快速获得智能信息的复杂化等等。

为了应对大数据,专家建议,企业应该在内部培养三种能力:第一,要有整合数据的能力,整合与该机构相关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数据源、各种不同结构的数据;第二,要有探索数据背后价值的能力;第三,探索出来之后给予精确行动的指导纲领,同时通过这个纲领进行精确快速实时性行动的能力。

高新民说,软件企业在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现方面要继续创新。他提出,目前,我们要抓住大数据的机遇,也要积极面对挑战。他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挑战:第一,目前大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够;第二,我们尽管有大数据,但是大都被政府掌握,而政府对开放大数据还没有完全破冰,刚刚开始在研究,另外,大数据本身社会的共享、交易机制还没有完善。第三,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有很大的空间。最后,大数据的数据保护还不够,特别是关系到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的数据,要立法进行保护。

因此,高新民提出,政府应该在大数据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主动迎战:应该鼓励大数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与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促进技术扩散;在公共领域,要开发对大数据应用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政府自己掌握的大数据应该开放,现在国际上有个说法,政府对于其掌握的数据,除非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否则都要开放。最后,应该加强特定数据的保护。

值得指出的是,应对大数据关键并不在技术上,其实,90%以上的企业可以用他们90%的现有需求和技术、工具来解决现在的大数据问题。大数据真正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文化、流程或者基础设施的问题。

也许,目前最困难的事情不在于你怎么来选择、来实施大数据分析,而是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价值,而且能够改变它的流程。与那些传统的数据相比,大数据需要去改变流程与文化,很多企业不愿意去改变传统的方式,但竞争对手可能就领先一步去做,几年之后再去跟上去做的话,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专家强调,在大数据的分析里面有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适用。各个国家之间真正的不同,就是监管问题。在欧洲、美国、中国有不同的要求对待隐私权的问题,真正的整体分析方法和架构应该是都一样的,只不过是具体的分析方式是建立在整体的监管策略之下来进行的。

最后,在全球视野下讨论大数据,有一个视角是人口基数。比如,国内的企业跟国外的比较,中国消费群体所产生的这种数据量,与国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在数据量上、复杂度上应该有相对不同的地方,因此,国内软件企业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更加专注的数据分析服务和解决方案。

(访谈篇)

应用大数据 需要大智慧

受访嘉宾(按采访时间先后排序)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业务中国CTO胡善勇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立峰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战略官彭壮壮

ISG公司中国区副总经理姜振鹏

丹麦Tradeshift公司合伙人、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米克•布朗

记者:对于当今软件产业来说,大数据成为热门话题,同人相聚,必然“大话”一番大数据。今年大连软交会高峰论坛,主题就是“大数据时代的融合创新”,您认为大数据是什么?

胡善勇:我认为,大数据不像说的那么玄幻,其实大数据就在我们身边。前段时间我和中国卫生健康协会的胡教授聊天,他说中国卫生建设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问题难以解决,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最最致命的是,我国这么多肥胖人口是在过去短短20年内产生的。短短20年,中国人的体型由豆芽型变成苹果型,几乎是弹指一挥间,再夸张点说,几乎一夜间,中国成了肥胖大国,如何减肥。我说,拿大数据分析,用大数据减肥。减肥市场有1万亿元的规模,是不是外面做软件的也很眼红啊。后来我看了一位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减肥问题不是简单的卫生健康领域的话题,他的解释是,现在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新型的交互手段让人的平均交际距离缩短为4.73米,人们不需要跑老远就能找朋友聊天,运动量大大减少。他还发现,如果你的一位朋友发胖了,你有30%的可能发胖,如果你发胖了,可能影响4个朋友发胖,肥胖问题不仅是健康问题了,而且在当前技术的刺激和应用下,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人际之间距离的缩短,变成了社会问题。你看,这不就是大数据么。

陈立峰:回国创业以后,身边很多人知道我的兴趣爱好是学习历史,为了管理中国的员工,我拼命学习中国历史,从《二十四史》读起。中国的文明发展有5000年的文字记载,而考古证明,我们所有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家,都是6万年前从非洲来的,了解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做高科技的,每天都讲未来,其实了解过去的发展史,看看IT在里面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为改变世界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什么我们能够走出非洲并繁衍到全球,现在生活着70多亿人口?我时常说,人类的祖先,在语言出现之前,通过“数据”在交流,比如狩猎,谁去围堵,谁在后面追,猎物怎么分,慢慢形成固定的模式,那时候,我们的文明发展到这个地步,能够把身边的知识积累下来,这就是当初人脑的大数据。时间推移到1948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到今年为止66年的历史。后来,时代变了,像谷歌、百度,甚至包括IBM这些公司,他们做了一件事情,即从PC时代跳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计算进入到大数据计算时代。

彭壮壮:谈到大数据,我要跟大家分享信息消费方面的心得和想法,从藏于信息消费背后深层的玄机来看,信息消费“消费”的是什么?是大数据。从大的方面看,信息消费的发展,实际上能够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首先我们看到,在近期一两年当中,从整个国家层面讲,信息消费已经提到了非常高的地步,我们看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意见,我们还看到国新办发言人对于促进信息消费的长效机制的谈话,种种迹象表明,信息消费将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消费之后又一个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把软件和服务的消费做一个进一步的细分,也有很意思。比如说像ERP这样的消费,中国在ERP软件方面消费的费用相对比较高,高于美国的比例,也高于印度的比例。可见企业真正知道ERP能够把大数据串联起来。什么地方比较低呢?像CRM客户关系,还有像基础设施和网络管理等,这些方面总体的支出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另外一方面,生产运营的支出又比较高,明显高于美国和印度的比例。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中IT所扮演的角色、所处发展阶段和其他国家确实有不同之处。

我们往往是从一些对我们生产运营最直接相关的地方去起步,因为要快速地建立起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所以生产运营的信息化是第一步要实现的。再就是很多企业在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知道ERP是必需的,这是一个增长点。但是,我们目前比较缺乏的,恰恰是企业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软性实力所需要的信息化的支撑,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等等,当我们的生产开始运营了之后,这些方面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或者任何一个地方落后于竞争对手,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会有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认为,当前中国信息消费不但总量偏低,而且结构也确实和全球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下一步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各个企业自身的策略,都可以去思考如何做调整。

姜振鹏: 每家IT厂商都会基于自己的利益立场给Big Data下个定义, 3个V, 4个V, 5个V, 都想当Big Data的大V。 在《大数据时代》这本很多人大数据的启蒙读物给大数据提炼的三个特点是非常合理的:第一,我们应该且可以关注数据的全部,而不是局部的抽样: 大数据的大不仅体现在数据的多,而还反映了数据的全。只有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到的数据才具备了“高质量”数据的特点,例如:个人的刷卡记录,上网搜索的行为,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等,这些是人自然行为产生的数据与那些填写调查问卷,向上级汇报所产生的数据是截然不同的。在大数据时代,前者体现出了更大的价值。 第二,由于数据量极大,我们可以容忍更大程度的不精确。这一点和第三点紧密相连的。 第三, 我们由关注事物的因果变为关注事物的相关性。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爱因斯坦奠定的宏伟大厦中,世界是定域的,连续的和因果的,而量子物理打破了这种世界观,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随机的,跃迁的,相关的。大数据时代的思考方式实际是对人类哲学的一次震撼。

米克•布朗:我认为,大数据是一种“关系”,是一种“资源”,或者说它就是“资金”。我们公司在做一种业务,叫网络融资。怎么融?我们把供应商联合在一起,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并提供融资服务。首先,业务是社会性的,为什么呢?我们不是凭空创造业务,是基于信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打造业务,我们会一对一的沟通,会交往,随着业务开展的加快,我也了解到了关系的重要性。在丹麦我们不太了解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来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信任。其次,我们今天经常听到IT改变世界的说法,我们通过社交网络来和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沟通,我们进行网上购物,并进行网上银行付款等等。这也是一种关系的改变,这种新型关系通过数据流发生,因此,关系本质上是大数据。如今,孩子们也许不会给家长打电话,不会写邮件,但他会用社交媒体跟家长沟通,邮件和电话适合老年人,比如和你爸爸沟通或者和你朋友的父母沟通采用这种老的方式。

这种技术模式的变革,其实费用是很昂贵的,尽管方便了很多。因为,技术的进步伴随基础设施的增加,信息化投入的代价是不小的。回到企业融资的话题,企业要发展,就得不断投入资金,提升研发水平,扩大市场份额。但资金总是有限的,通过网络融资不愧是一个好办法,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大量运营的数据,或者说,利用大数据进行商业决策。基于此,很多企业认识到,ERP的主要目的是使你获得及时的信息。

再看我们公司的另一项业务,即电子发票,这是税务信息化的重要成果。目前我们在丹麦搭建电子发票的平台,随后在整个欧洲搭建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平台,发票既是支付的凭证,也是交税的证据,如果你把它当成大数据,还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企业之间的资金和产品的流动关系。世界上第一张发票有4000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今天的伊拉克地区,随后中国人发明了纸,也就是2000年后,我们不用粘土了,而是用纸张,因为不必要等8个小时,使粘土干了再使用。现在,2000年之后了,我们还是很大程度上用纸张作为商业流程和商业贸易的凭据,这对我们广泛使用的ERP系统来说,并不是好消息,意味着很多数据还游离于ERP之外,获取全面的信息还是非常难的。

记者:一般来讲,大数据具有4V特征: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那么,大数据对软件企业或软件产业来讲,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大数据时代软件开发出现哪些新的趋势?

胡善勇:大数据的价值是说它本身可以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从看似杂乱无章、毫无联系的数据中发现有规律、有联系的东西,这就是价值的体现。而大数据对软件开发的意义在于,软件技术要和应用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拿华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说,整体解决方案上,我们主要做两个,一个是顶层设计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平台是构建的云基础架构,同时又是开放的,和很多的软件开发商进行非常好的、有效的绑定,由此带来非常好的应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具有全球领先的TD-LTE技术,全球第一张4G网络是华为部署的。下一代通信网络是城市运行非常重要的基础,智慧城市很多应用都在移动网络上运行。

实际上,大数据带来软件开发技术的变革,更带来软件应用模式的变化,明显的是,大数据对于资源共享提出更高要求。在云数据中心方面,华为针对中国的现状做了非常好的优化,因为各个项目造成分散的物理的数据中心,我们全部进行统一,形成逻辑上统一管控的云数据中心,这样既不改变原有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又能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有一个特点,重建设、轻运营,没有考虑运维。运维要得到保障,需要数据中心建完以后,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运维。华为现在整个云计算的解决方案,直接通过云计算的模式予以解决,或者说,我们针对中国的云计算模式进行了有效的优化。

陈立峰:现在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时代,我从业了20多年,我觉得我们的时代来临了。这就是技术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微信还是FACEBOOK,我们每天都离不了它,上面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一个个的id,或者说根本就是数据,但它的确带来价值,除了社交,我们在上面还能发现很多有用的甚至机密的信息。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特别是各种行业应用。今天我们所有用到的金融、银行、医疗、教育都要开始重新思考,重新想象,重新升级。互联网已经不只是生活在天空中,已经下落到凡间。不久之前我们还在等出租车,今天有谷歌无人驾驶,有滴滴打车,很多面向消费者的、面向企业的应用已经高度整合在一起了,这中间的纽带说是大数据毫不夸张。

互联网是海量信息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时代其实就是大数据时代。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C2C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进入到我们的领域,和我们抢客户。阿里巴巴就和我们探讨过这些新的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新旧势力在互相打赌,看互联网能否颠覆传统产业。前年是王健林和马云,去年是小米和董明珠。所以,2012年,文思和海辉合并,中文名字叫文思海辉,英文名Pactera则有跟客户和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迎接新的时代的意思,LOGO设计有两个小红旗,一个代表客户,一个代表我们自己,意味着“拥抱客户,拥抱这个时代”。

文思海辉兼并了以后,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一半的业务来自大中华地区,一半的业务来自海外,我们有传统的服务外包业务,有根植新兴机遇的大数据业务。我们在国内的金融行业业务突飞猛进,包含咨询和独立产品,比如金融、客户关系管理排到前三的位置,我们有5000人的团队服务于中国的各大银行,服务三大使命,一个是人民币国际化,一个是利率市场化,再就是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挑战。

彭壮壮:从我上面谈信息消费的话题来说,大数据的价值在于拓展市场空间。问题是这个空间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现在有个说法,信息消费不仅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层次。应该说,中国的信息消费值得大家乐观,我们看到,目前对2014年的预测,国内IT市场的规模达到了2000亿元,这在全球是排第二位的。另外,我们也看到,IT市场的年增长率是11%,但这个数字背后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我们看2013年各个国家总体的IT支出,并与这些国家的GDP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情况。除去硬件以外的IT支出,中国的软件IT服务占GDP的比重是0.3%,这个数据在其他国家是多少?印度是0.74%,美国是2.49%,英国是2.95,所以,突然你会发现,各个国家在这个指标上差距就不是两倍的问题了,而且将近10倍的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业界深思的。

再看中美两国的比较,中美两国的GDP现在不到2:1的比例,硬件市场,中美两国相比较的话,基本上同等的数量级。反过来看,中美两国软件和IT服务市场有将近10:1的差距。而且我说到,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比较同样有明显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在过去几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中国的内需,特别是硬件以外的内需相对比较小。中国和美国之间将近10倍的差距,中国和印度之间将近2倍的差距,过去五年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去深思。

姜振鹏: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能扮演什么角色?可能是在三种角色中选择其一: 大数据服务的使用者, 大数据服务的提供者,大数据技术提供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大数据服务的使用者,而大数据服务的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才是直接在大数据身上淘到金的人。

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能够获得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几乎任何领导者都能够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然而获得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实在是成本太高,我们做的决策往往依据与错误的数据,出现错误的决策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大数据时代, 企业依靠的数据来源将更加多样, 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企业外部信息、 非结构化的信息、客户的行为信息等等,实时的数据也将逐步取代survey的结构。 这些新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方式,都将加入企业的决策生命周期。 这种变化,要求软件企业的客户把最终用户看做是一个整体, 超越内部部门之间的数据藩篱,让企业的资源投入和商业行为真正的做到以数据为依据, 这是传统的BI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软件企业也是千姿百态的,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米克•布朗: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集成。以我们公司的融资平台为例,我认为下一代的商业平台是基于云的,是开放的。不但有开放的标准,更是一种集成各种应用程序的平台,让第三方可以登录到这个平台,而且平台据有本地化的特点,可以提升信任度。大数据的集成平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互联互通,打破了信息孤岛的瓶颈。这样一来,我们的商业角色是基于实际的信息和数据,可以信赖,可以利用。

另外,我认为,下一代的商业应用,应该是更接近我们在星期天晚上用的东西,就是社会媒体,而不仅仅是用了20年的ERP系统。当然,我们要挖掘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首先还得需要网络化、ERP,但所有这些系统都应该是互联互通的,大数据应该得到共享。看一下我们的商业数据,尤其是金融数据,从中能发现商业机会。所以说Tradeshift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全球的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平台,比如宜家等大的公司和很多供应商的小公司联系起来,我们同时还第三方合作,由他们提供第三方解决方案,比如对中国的市场来说,我们有好几个中国的合作伙伴,他们在我们的平台上搭建应用,有本地化的服务,并且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产品。

记者:今年大连软交会总的主题是“智城市•酷生活”。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有什么关系?目前看来,“智慧的大数据”无疑是软件产业的富矿,有待软件企业进一步发掘。请问,大数据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哪些作用?

胡善勇:大家知道中国的城镇化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长期、有效、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智慧化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智慧城市建设中处处闪现大数据的身影。

华为是全球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呼吁者和践行者,在这些领域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通过集成治理,引领传统城市智慧化转型。通过种模式,有效的服务公民和商业机构,打破信息化数据以部门为中心的构建模式,旨在构建为民众和商业法人服务的完整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整合原有信息数据,形成新的有效平台。

华为在智慧城市方面着力做到:建设开放的云平台,实现真正的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支持整个信息产业重心向软件迁移,实现更好的应用模式。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构建发达的技术中心,形成城市网络解决方案。

近来,我一直在跟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很多市长们谈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投入,更多是一种投资,怎么样把智慧城市的投入变成投资呢?我们经常讲可视、移动,讲路况、拥堵和疏导,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我们把路上作为生活的第三个空间,形成一个微环境,通过开放的接口,融合大量的应用商绑在一起,做生活的微应用,这样可以支持非常多的付费业务,可以在车上进行微社交,这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我们看到,华为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尝试,通过硬件组合的方案,通过开放的4G联合运营商,真正打通了智慧产业,从智慧城市的投入变成投资。

陈立峰:大数据时代,信息产品变得更为复杂,但大数据的确能让服务变得智慧。比如,智慧城市有个重要的方面,即智慧银行,这是文思海辉的长项。举个例子,对我们父辈来讲,他们还是习惯去街边的银行营业点存钱取钱,而对于我们的80后、90后来讲,已经很少去银行或者物理的店面去存钱或付款,大部分是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甚至在淘宝上面服务。但不管怎么样,客户不同的渠道、不同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过去十年,特别是在中国,银行疯狂地扩张物理的网点,现在互联网服务带给我们新的视角,对客户的的数据可以进行全方位分析,把不同的数据关联在一起,增加银行机构对客户的洞察力。这样,银行的产品如何排列组合,以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就不会再是无的放矢了。

彭壮壮:联系到我前面讲的信息消费,实际上,智慧城市是信息消费的一种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一种投资,但享受智慧生活无疑就是信息消费了。这样,我上面提到的信息消费就是消费数据的观点,在此,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同样成立。我们看到,中国的信息消费从总量来讲有非常吸引人的表现,在全球来讲是第二大市场,但是当我们看到从具体的结构来讲,我们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在软实力上目前与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最大可能有10倍的差距。再就是,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企业信息化,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下一步的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比如客户关系管理方面,比如协同合作方面,比如大数据方面,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姜振鹏: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智慧城市,我把它解释为众多行业的互联网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化,以城市为载体去实现。IT 企业给客户提供的依然是行业解决方案,不过加入了Cloud, Big Data这些元素就智慧了

每一个行业的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应该都是几百亿甚至几千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

记者:为迎接大数据大潮,软件企业应该进行哪些技术和人才储备,市场策略和商业模式要进行哪些转型?

陈立峰:迎接大数据挑战,我看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储备,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回到自己本身的业务优势行业,占整制高点。

不过我要顺便提到物联网。有业内人士提到,未来一个时期将有500亿元的传感器要连到不同的实体上面去,不管是设备还是机器,这些对原来的制造业是巨大的挑战,对软件企业来讲则是巨大的机会。不联网的话,原来可能是是工厂的工程师做这些产品,联网之后,则是软件企业和制造企业共同去开发和制造。对于物联网,我们一方面要有三年的构思,同时也有短平快比如3-6个月的项目,快速实现商业价值。

总之,我们希望抓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的机会实现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但转型无论对公司来讲,对同行来讲、对客户来讲,都是非常艰难的,但又是激动人心,像我们的祖先当初从非洲走出来的时候,不知道前方的路是什么,但是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我们要学习祖先的这种勇气,勇敢的面对挑战。

彭壮壮:谈到大数据,不妨首先看看大企业。我们可到,近年来,中国的确出现了很多大企业,我近期做了一个分析,在全球财富500强的企业里面,中国企业有91家,美国企业132家,中国排第二,但是91家企业里真正实现了国际化运营的并不多。我这里用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指标,即某个企业在海外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超过30%,我们就说它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按这个标准,91家里只有7家是全球话的企业,占比还不到10%。如果给美国的企业、给英国的企业,给日本的企业做这个分析,往往会超过50%。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呢?全球竞争力有待大幅度提升。

我们再看另外一种现象,中国的大型企业,IT支出的总额往往只有美国同类企业的十分之一,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至少关联性好象很强。也就是说,我们的IT支出和全球性企业数量之间,其实是有着关联性的。

当前国家经济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建设转向使用。前面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投入,偏重于建设ERP系统、建设生产系统,真正在使用过程中,还得重视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型,这样,CRM管理、大数据等方面要加大使用和投入。

姜振鹏:在IT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概念出现被炒得铺天盖地,然后又迅速的被新的概念取代,比如今年的大会上,似乎没什么人谈cloud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因为这是全行业集中了Marketing的资源,来进行市场的培育和用户的教育,这无疑是更有效率的,每家企业都可以在火热的概念之下填充自己的内容,当市场培育阶段结束,大家开始闷头挣钱了, 市场资源就会转移到下一个话题了。所以今年没人谈cloud不是cloud不行了,而是cloud已经不需要忽悠了,大家开始专心挣钱了。显然,Big Data,智慧城市现在走到了市场培育的阶段了。

记者:大数据无处不在,这对产业发展来说是机遇,但对个人来讲,大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及应用又难免造成个人隐私的泄露,对此,各位对信息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有什么看法。

胡善勇:这要从几个层面来讲,首先,政府要做相应的立法,保护公民隐私,限制大数据滥用。对企业来讲需要在法律的范围下经营,同时在技术手段上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盗用敏感信息。对公民个人来讲,提高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这里,还要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搭建智慧城市平台后,第三方有可能接触到政府部门的敏感信息,信息安全措施十分重要,必须防患于未然。

陈立峰:信息安全现在已提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相信各方自律,加上必要的技术手段是可以防范的,不要对大数据信息安全谈虎色变。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也可能是一次新的商机。文思海辉一直以来注重构筑信息安全体系,涵盖文思海辉自身研发、客户交付和客户解决方案和应用,包括聘请CISO(首席信息安全官)、建设GIRSO(全球信息风险和安全管理办公室)、构筑全球信息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等一系列工作和规划。事实上,包括创新驱动、客户价值提升等在内,信息安全早已经是文思海辉企业DNA的一部分。早在2002年,文思海辉即以自身丰富的信息安全技术、工作经验和方法论,启动了针对包括金融、电信、运输、能源、生物科学、制造和零售领域等行业客户和自身在内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整体方法包括物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控制工作。

彭壮壮:现在大家对信息安全非常关注,但是信息安全的背后是什么?是整个公司内部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对数据中心的投入等等。

当然,相对来讲,大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有一定的保障,而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则呈现一个两极分化的局面,比如,有大概1万家中小企业每年IT支出可能达到10万美元以上。而另一方面,有100多万家中小企业,IT支出不到1万美元,这部分占中小企业的85%以上。这里引用一下波士顿咨询公司所做的一个研究,他们对发达市场比如美国和德国及新兴国家市场比如印度、中国、巴西的几千家中小企业做了调研,发现这些企业收入的增长跟其技术上的成熟度或者领先度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发达市场内,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每年企业增长率只有4%,而科技领先的中小企业每年增长能够达到10%以上;再看新兴市场,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新兴市场机会比较多,发展比较快,即使科技落后者,也能达到10%以上的增长,但是科技领先者每年增长能够达到20%甚至30%以上。

在保护信息安全过程中,微软扮演什么角色?越是领先的企业,对微软产品的使用程度越高,我们可以看到,在全部中小企业里面,有80%会使用微软的办公软件,而科技领先的中小企业有95%会使用这些办公软件,这些办公软件实际已经远远超出了文档制作,而是一个企业运营效率、办公效率、生产效率提升的保证,所以微软产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能给客户筑一道可靠的安全防火墙。

米克•布朗:我们利用互联网建立融资平台,为保障资金安全,必须对信息安全设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平台上,我们相信下一代供应链融资应该变得更容易,能够克服数据孤岛的不足,把融资的任务建立于大数据的基础之上,对中国的创新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实现跨跃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