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隐私换便捷”?丧失安全将成“饮鸩止渴”
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隐私被侵犯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问题”内化为个体的默认潜规,将此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
Facebook数据丑闻未平,李彦宏又把这一话题“接龙”到了中国。3月26日,其公开演说称,“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引起广泛争议。
事实上,这一观点本质是把公众隐私权置于商业化等价交换原则之下,即以隐私权让位于便捷性。
不可否认,数据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无论新闻推送,还是阅读喜好,甚至订购外卖,服务商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呈现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你想要的。
然而,这种看似的“便利”却使得数据营运商不规范的授权渐被“合理地忽略”。如今,无论手机厂商还是app开发商,使用第一步便是授权,即用户愿意将隐私供给后台。随着这一操作的普遍化,使得“授权”——本供商家与用户达成协议的初衷被内化,甚至成了使用软件的“必备条件”。这便是所谓用户“没那么敏感”的首要前提。
更进一步,若以商品市场等价交换的视角审视,公众隐私权与便捷性是一次等价交换吗?隐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其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具有天然不对称性,作为一种信息型的商品,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厂商在获取授权后,你的隐私便不再是隐私,即便撤销授权,相关数据也已难收回。这是互联网时代,必须将公众的隐私安全摆在首位的原因。
Facebook也遭遇同样问题。剑桥分析,打着学术旗号收集数据,但却“顺便”坑了可怜的Facebook,后者在突然间就接到了2万亿美元罚款并受到公众谴责,这个时代,数据是个人无比珍贵的财产,Facebook泄露事件不仅影响到了受众个人生活,更影响到美国大选。倘若“便利”换来的是不理想的总统,这种事情民众真的愿意接受吗?
诚然,互联网公司需要数据,但在数据保护上的工作真的做到位了吗?接到骚扰电话或骚扰短信已不新鲜,甚至一些关键信息也被暴露,在公众愤怒找寻数据泄露源头之时,却被贴上了“对隐私不敏感”的标签。
此前,运营商明码标价用户手机号码,通过出卖用户、收集信息来赚取非法收入,国内相比国外确实在维权意识上有一定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隐私换取便利”的合理性。
相反,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被侵犯隐私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泄露”内化为个体默认潜规,甚至将隐私权的“被出让”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看来,强化隐私安全保护意识迫在眉睫。
正如扎克伯格在道歉信中所说“我们有保护你的信息的责任。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拥有”,中国用户并非对隐私不敏感,而是缺乏对隐私和便利价值的衡量,不是在隐私问题上更加开放,而是在长时间地被代表与捆绑式授权下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至此,没有隐私安全的便捷性,只能是互联网“饮鸩止渴”。
来源: 新京报
热门文章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東軟グループが出資して自動車技術会社を設立
- 上半期中国企業のサービスアウトソーシング、契約ベース金額4.9%
- 中国工業と情報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上半期ソフトウェア経済運行
- 中創軟件、「一帯一路」戦略に沿ってジャマイカの高
推荐内容
- CVIC SE Enters the Jamaican Expressway Market with the Strat
- Huawei and Haier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 Sunyard and Chouzhou Commercial Bank Develop the Internet Fi
- To Build the Cloud Ecology, Taiji and Huawei Sign a Strategi
- 强化反垄断 依法规范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仍大有可为
- 坚持创新引领 做强数字经济
- 数字建筑平台助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