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细内容

未来已来,疫情下的“智慧工地”发展之路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像是一场“文明突击战”,疫情根源遏制、疫情数据化防控给“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建筑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施工卫生环境恶劣,必然会是疫情复发的高危区,而“智慧工地”作为“智慧城市”重要建设部分,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发展?

回顾“智慧工地”的发展历程,从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针对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系列报告《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2017)智慧工地应用与发展》中提到我国施工现场的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单业务岗位应用的工具软件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之前,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单机工具软件,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二是多业务集成化的管理软件阶段。从2006年开始至2012年左右,主要是以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或平台的形式出现,一般面向企业管理者自上而下实现推广和实施,基于企业、项目、施工现场三层架构实现全面信息管理。”

“三是聚焦生产一线的多技术集成应用系统阶段。集成多技术有效辅助一线工作、实时采集一线数据、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等。”

2017年至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已逐步在建筑施工管理领域大胆尝试与应用,更有3D打印技术、BIM5D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北斗定位技术、全景监控技术、VR技术、智慧巡检机器人等现代科技的融入。让施工现场的管理从安全、质量、进度等各方面不断增效赋能。

在疫情还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建筑业又将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安全复工?这也倒逼着“智慧工地”领域软硬件服务商快速发展。例如,众所周知的劳务实名制考勤,以往是刷卡和人脸识别闸机考勤,疫情当下,各设备厂商加紧融合了测温传感器,快速推出“人脸识别+智能测温”一体化考勤设备。我司作为深耕“安全智慧工地平台”科研企业,也迅速投入研发力量,率先推出“工地智慧防疫系统”,为抗“疫”助力。面对这种不可预测的社会疫情和行业诉求,身处其中的我们都需要具备随时都能应对危机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从现阶段来讲,“智慧工地”的发展还只是数据化展示并提供决策依据的一个阶段。这对于施工项目管理中业务管理大数据、异常预警大数据的汇集、建模、分析、决策,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智慧工地中的“大数据看板”要更精细,更全面,更专业,更智慧。例如,工地智慧防疫系统中,全国各地的工人行程轨迹,人从哪个城市来,每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等,都需更精细化。

但目前来看,智慧工地的应用还未得到真正普及,甚至在技术层面,也仍未做到真正的“智慧”!将来的“智慧工地”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9年底,华起物联做了一项重要举动,就是在研究“安全智慧预警系统”,解决如何在施工中真正让监管部门和施工方减轻工作量,让数据赋能管理。比如,环境监测预警,目前行业内大部分的预警都是只要超过阀值就预警。但如果当地天气本身的环境数据就超标了呢?那此刻对于施工现场的监测阀值预警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无法进行有针对性,数据结构化处理。另外每日系统监测的大量预警数据,需要监管人员人工处理,再做出相应的监管决策。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仅仅是“数据化展示并提供决策依据”,并不能实际的减轻工作量。如果平台能做到数据处理自动化、监管轻量化,也就意味着“智慧工地”的发展将会进入到“平台智能分级,自动化决策,数据赋能管理”的“智慧化”阶段!

“智慧工地”的发展变革升华至这个层面,相信读者朋友都能联想到“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了。如果智慧工地未来发展到这个阶段,我想应该才算是真“智慧”!比如,AI算法中的“安全帽识别”技术与“劳务实名制闸机考勤”技术,市面上目前是两个分开的模块,即使未佩戴安全帽,也同样可以进入工地,虽然有预警提醒,但从工人安全角度考虑,风险还是过大。若二者进行结合,识别未佩戴安全帽的同时,即使实名制人脸识别通过验证,同样也不开闸,并提醒“请注意佩戴安全帽入场。现场如果再配套上“智能巡检机器人”,能让机器人替代巡检负责人将现场情况做一个监管汇总分析……如此一来,智慧工地的发展将能突破“人物交互”的瓶颈,实现物物之间的全面交流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