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 详细内容

人工智能落地,危机中的迷茫

自阿法狗横空出世带起一波热潮之后,人工智能这个词便成了人尽皆知的硬通货,一时间无论是搞地产的还是做音箱的,不给自家的产品加上这个光环都羞于拿上台面,听说就连街头卖早点的王大娘都在琢磨着要不要给自己的豆浆油条加个智能的噱头,也好和时代接个轨。

从智能手环到智能音箱,渐渐地我们身边原本习以为常的小物件,也都加上了个“智能”的头衔。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刷着存在感的产品似乎在告诉消费者们,人工智能已经离我们很近了,可细细思索下来这些产品似乎又不太智能——其中有多少智能背后就有多少人工。

或许是因为各类影视游戏作品的耳濡目染,仍旧有人认为只有那样的强人工智能才配得上人工智能这四个字的重量。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弱人工智能从理论中走了出来,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那些逐步落地的人工智能,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取代了很多原属于人类的工作岗位。在肉眼可见的未来,它们或许不会如某些耸人听闻的论调所表述的那样,为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却绝对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危机。

早在2018年7月份的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便宣布了百度与金龙客车合力打造的L4级无人车阿波龙正式量产下线的消息,并且将运往北京、雄安、深圳等地,在景区、园区、机场等路况相对简单的场景,实现特定场景的商业化。

而在11月初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又更进一步地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一起宣布了L4级乘用车量产的消息——百度与一汽一起打造的Appolo红旗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计划明年年底小批量生产,2020年大批量生产并投放到更多城市运营。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涉及到深度学习、人机交互、路况识别及分析、生物识别等多个方面。相比于只包括定速巡航、紧急制动、倒车雷达机器辅助驾驶等简单功能的L1级,L4级别的高度自动驾驶使得驾驶员在常规状况下基本不再对系统做出监控操作。只有L5级别,才真正不需要人类参与驾驶。

李彦宏曾掷地有声地向全世界宣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落后的百度将ALL IN AI,因为他一直坚信,人工智能时代是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纪元。事实证明,他的这一举动确实押对了宝。

现在不单单是百度,谷歌、特斯拉、苹果、丰田、宝马、大众等厂商也都在进行着无人化、智能化汽车的研究,并且普遍预计在2020年后批量投入生产。打开日历算算日子,如果一切都按照预期的那样顺利进行,这一天似乎近得触手可及。

或许人工智能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但不远的未来仍旧是未来,百度的无人车还在海淀的AI公园里没开出来呢。不过在当下,人工智能已经确确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居所。

李彦宏曾说“我们讨论收购美国一家技术公司,一个高管问‘如果竞争对手也收购怎么办’。我回答他说,不用担心,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收购技术公司,他们只为产品和用户规模付费,不为技术付费,只有百度为技术付费。”

他口中的那些“只为产品和用户规模付费,而不收购技术公司”的竞争对手们指代的是谁,想必大家心中早有定论,而事实究竟是不是和他说的一样,那就见仁见智了。

作为曾经的BAT三巨头,如今的AT双雄,风清扬成立了达摩院,马化腾也将百度的口号稍作更改拿来用了——AI IN ALL。就在李彦宏宣布L4级别商用无人车量产消息的一周内,象征着马云野心的无人酒店,酝酿许久后也在杭州西溪园正式开业。

整个酒店没有大堂经理以及接待人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米多高的机器人。从入住,到用餐,再到退房一切均可靠刷脸来完成,而屋内所有的智能家居均能够通过天猫精灵对它们下达指令。

阿里未来酒店的CEO王群表示,未来酒店的人效比是传统同档次、同等规模酒店的1.5倍。无人这一概念对于阿里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早在一年前,同样在杭州的天猫无人超市便已经开张营业了,而今年同样以智能为主导的盒马未来店也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亮相。

其实人工智能所应用的领域远不止这么片面,从大家经常接触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家居,到可能平日里不怎么接触的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农业,人工智能所包含的领域十分广阔。

从无人车,到无人酒店,人工智能早已经落地,不再是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放出的那颗高悬在天际的卫星。哪怕强人工智能至今仍不可预估,甚至根本就不会存在,可现在不断改进算法的弱人工智能们也足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开始逐渐在某些领域代替了人类。

阿法狗除了带起一波人工智能的热潮之外,自然也带起了又一波人工智能威胁论。其实仔细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自从人工智能诞生起,这种论调就没有停歇过。从1950年到1980年再到2006年,几乎每次人工智能进入热潮的同时都会使人工智能威胁论大行其道。马斯克、比尔盖茨、霍金等知名人士都纷纷站队AI威胁论。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威胁,被称为卷积网络之父的Yann LeCun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绝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方式是非监督学习。如果智能是个蛋糕,非监督学习才是蛋糕主体,监督学习只是蛋糕上的糖霜奶油,而强化学习则是蛋糕上点缀的樱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制作糖霜奶油和樱桃,却不知道如何制作蛋糕主体。我们必须先解决关于非监督学习的问题,才能开始考虑如何做出一个真正的AI。这还仅仅是我们所知的难题之一,更何况那些未知的呢?

有符号奠基问题、框架问题以及量子计算机问题这几座大山横在眼前,所谓的强人工智能是否存在都未有定论,短时间内讨论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威胁更是杞人忧天。我们可以对“生存威胁”之说付之一笑,却无法不对随之而来“工作危机”视而不见。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小男孩查理在牙膏厂工作的父亲正是因为被机器所取代而失去了工作,甚至连给孩子买一块巧克力都显得囊中羞涩,这是一个童话故事,那一幕却又显得无比真实。

无人酒店也好无人汽车也好,它们省去了人的工作,以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壮举。然而从悲观的角度出发,每次解放劳动力都会伴随着一大堆劳动人民失业,紧接着就是资源再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给人工智能站台,李彦宏曾说过,AI是辅助人而不是代替人。这句话是没错的。马云也曾预言过,在未来的二十年内,人类每天只需要工作四小时,每周工作三天,这话或许也是对的。以史为鉴,在蒸汽机取代了人力后,人们每天工作12小时,而当电力取代了蒸汽之后,人们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两天。由此看来做三休四可能也不是什么无法实现的梦想。

技术的发展注定会带来人类认知的改变,毕竟整个社会架构最核心的是人,推动技术的是人,使用技术的是人,享受技术带来的福利的也是人。然而技术的发展与认知的改变这两者间却从来不是同步进行的,人们终将拥抱AI,可是这个适应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其间也注定少不了迷茫与阵痛。

就好像19世纪末汽车即将在伦敦城普及之初,城内的数十万马车夫因为担心失业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组织了各种游行、罢工,以抗议汽车的到来,但最终汽车还是全面取代了马车。然而这个转型的过程却并不是那么轻松,从1896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将近20年之久,以当时伦敦49岁的人均寿命作比较,差不多一代人的时间。

对于伦敦的普通市民们来说,汽车的出现为他们出行提供了便利,可对于马车夫们来说,却代表着工作的葬送。而且仔细说来失去工作机会的只是马匹而已,实际上工作岗位也就是司机这个职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无论是马车还是汽车都没有取代人这个位置,只不过是司机这个职位的前缀发生了点变化而已。

可如今人工智能落地,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也会有更多的“马车夫”不可避免地失去工作。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于大规模技术失业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被夸大了,毕竟一段时间内遭受迷茫与阵痛的“马车夫”永远只是少数,失业也只会是小规模内的。

真正风险在于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两极化:一边是高薪工人,因为相当一部分工作仍旧需要团队合作以及人与人之间正面交流沟通,这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所无法做到的;一边是从事其他可能“相对低薪且枯燥乏味”工作的人。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高度集中于低技能人群,有些人可能会在技能分级体系中进一步下滑。正如马太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诚然,AI进步的本意并非是要抢夺人类的饭碗,而是代替人类去做那些重复、单调、低水平的工作,但要知道,代替也就意味着在AI之前,这些重复、单调、低水平的工作是由人在做的。

在制造业,全自动化机械逐渐开始取代人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代工厂纬创资通为例,其厂房的仓库一片漆黑,没有搬运工人,只有负责搬运货物的机器人在昼夜不息地运作;产线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械投入了生产,只有负责检修故障的工程师在产线上来回穿梭。

随着制造业利润的持续走低,用越来越多机械化设备来取代普通工人的案例,在代工行业早已屡见不鲜。2011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便宣布要添置一百万台机器人,虽然过去了几年进展也不大,但富士康的直接人工成本占比从2015年度的6.29%降低到了2017年度的5.21%。

同时在专业结构上来看,截止2017年底,富士康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5.57%,而大专以下学历人数占78.03%,两者基本吻合。如果智能化的全自动机械真的普及到了一线,比起从事研发工程与销售管理的员工,这些人显然有着更大的被取代风险。

而且在未来,“强者”的定义可能不会改变,但“弱者”的范畴却可能会不断地扩大,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高枕无忧。被取代的可能不仅仅只是那些看上去没有任何技术要求的工作,有些曾被认为有一定技术门槛的领域,也逐渐被人工智能所染指。

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的机器仅用时25秒便完成了一篇新闻稿,用词准确,行文流畅,面面俱到,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准了。今年腾讯视频在拿到了NBA网络转播权获得了69年间超过21亿秒的篮球比赛视频后,利用IBM视觉大脑这位AI剪辑师,仅需要20秒就能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剪辑出60秒符合主题的精彩视频,令人类难以望其项背。

文字编辑与视频剪辑师看似是需要一些技术门槛的,然而也已经出现了相应的AI,并且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将来可能会有更多被认为是脑力劳动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也是可以预见的。

总有一些时候,技术走在了劳动关系之前,自然就造成了职位的消失,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但人工智能的逐渐落地让这份领先的差距变得过大了些,被替代的人自然也就更多了些。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大危机,说到底是名为失业的危机。

这是无可违背的,谁也无法让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稍作驻足,有妄想螳臂挡车的人也只会被无情的碾碎。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的我们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当马车被汽车所取代时,马车夫们尚能在迷茫的过程中学习汽车驾驶技术,谋求新的出路,可当整个行业都被取缔时,又能完成多大的华丽转身呢?又该怎么去度过那20年的适应期呢?

当危机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完全落地并代替了大部分人类工作的那一天,大概留给大多数人的也就只有迷茫和阵痛了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无论怎样提升自己都无法避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