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 详细内容

谁来为AI养老、AI助残买单?

澳洲的奶粉、日本的尿不湿、德国的婴儿床、韩国的奶瓶……三四线都算不上的小县城,一个刚有宝宝的家庭,开销80%都用在了婴儿身上。妈妈们细心认真查阅攻略、交流心得,生怕一丝一毫的怠慢。而在上海中环内的小区内,冬天尚未来临的季节,他们裹着大棉被坐在小区门口,看着来来往往人群,一待就是一上午。他们不敢喝水,怕来不及上厕所,吃饭也不利索,抖动着咽下去的都是即将冷掉的米饭。而在不富裕的农村,腿脚不便害怕跌倒的老人,甚至一年也难见几次屋外的太阳。

相较新生儿群体出生率,中国老年人膨胀的速度更快。据预计,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左右,2025年,将进一步突破到3亿。这意味着,我们作为人口大国,每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

从现状来看,我国发展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康复辅具市场规模,美国该产业的规模约为1.28万亿人民币,产品约4万种;日本拥有1.76万亿的规模,包含4万种康复辅具产品。而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我国的康复辅具市场规模目前约为4300亿人民币,仅有1.5万种康复辅具产品。

在政府政策尚未全面落地的情况下,高昂的成本与售价,是摆在企业和消费者面前的一座大山。“据我了解,瑞士有一款很常见的防褥疮坐垫,很适合腿脚不便的老人。”一名社区医生表示,10年前曾在某次会议上见过此种坐垫,但高达7000元的售价,让中国老年群体望而却步,即使十年后的今天,因消费习惯问题,类似的坐垫仍未能普及。

所幸的是,近几年的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技术创新也正在推动康复辅具行业快速往前走。他们的目标用户,除主力的老年群体外,还辐射到更多的残障人、认知障碍等群体。更易操作、更为轻便、数据更为精准的智能产品,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带有“温度感”的产品,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有“尊严”地生活着。

意念假肢获得真实感

“帕金森两年,老人手抖得厉害,吃饭都很困难怎么办?”无数网友在网络上留下了搜索的痕迹。传统康复辅具难以解决的问题,新技术能找到突破口吗?

实际上,三四年前谷歌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推出的Liftware Steady产品利用传感器以及相关算法,通过感知和预测“帕金森症”患者的手部抖动,并依此对勺子进行调节,平均能减少76%的抖动对勺子的影响,而另一家团队通过可穿戴设备GyroGlove(陀螺手套)减少手部90%的颤动。让人感到更有温度的是,谷歌在Liftware Steady基础上,推出了Liftware Level ,解决了存在手部障碍的小儿麻痹、中风患者吃饭的问题。

即使传统的康复辅具方面,中国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康复辅具产品,中国相关初创团队走在技术最前沿。去年Facebook宣布,开始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可早在2014年,来自中国的哈佛脑科学中心博士韩璧丞,就已经成立了BrainCO,研究如何“让脑机接口技术落地”。脑机接口技术被誉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技术,简单理解,就是利用人工智能,人们可以通过意念控制实物。这一项目的落地,对残障人士意义格外不同。“假肢是不能动的,但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把这个假肢进行神经重连,通过一定的训练,让人去控制这个假肢。” 韩璧丞说道。

2017年在湖南卫视一档科技节目中,从小意外失去双手的中国残奥运动员倪敏成通过假肢实现了“握手”,而他多年可以“提笔写字”的愿望,也在现场得以实现。韩璧丞介绍到,除了倪敏成外,他们还有三个安装智能义肢的案例,“其中一名小女孩还提出能不能弹钢琴的要求。” 韩璧丞说道,不像倪敏成是成年人,肌肉信号强,握笔写字这类动作通过短暂训练即可掌握,“小女孩的肌肉信号偏弱,我们几位教授研究可行性之后才干承接下来。原本每天训练3个小时,但是她太想弹钢琴了,每天自己能练上13个小时,四五个月后,她胳膊练粗了两三厘米。”好在结果很欣慰,她的钢琴梦实现了。

解决传统器械痛点

针对B端市场,脉沃医疗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巍也希望通过新技术去改变现状。他们主要的产品是三维运动捕捉与步态分析设备,像帕金森症、儿童脑瘫、中风和关节置换术等患者都呈现出步态行走上的异常。在进行疾病诊断、康复评估以及辅助其功能重建过程中,步态分析都是较为常见、有效的评估方法。

但是传统的高精度步态分析仪器,不仅成本高昂,机器笨重,操作起来效率很低。首先科室面积需要60平方米以上,检测时,患者需裸身贴五六十个光标点,然后需要有专业的技师,进行人工的定义、建模、计算,最后再出报告。这样的一套流程下来,一台传统设备每天最多能完成三个患者的检测。“有些资源紧张的医院,甚至都没有相关设备,他们会引导患者去别的医院或者实验室做分析。” 李巍说道。

李巍推出的ODONATE设备,主要解决的就是效率问题。步态分析分为两个过程,识别和重建过程,每个过程都分为两个步骤,贴点采集、标记和建模。传统的设备全部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完成的,而ODONATE引入了图像识别技术和深度学习等,将所有人工工作全部由人工智能取代。“程序简化后,保证采集精度的同时,机器体积小了,既不需要特定面积的科室,也不需专业人员花大量的人工完成监测。原本一天只能看三个的限制也没有了。”李巍表示,他们在全国已经和三四家医院达成了合作,实行特定病种的监测解决方案,同时依靠大数据,跟医院合作创立康复指导的标准和指南,进而制定运动康复领域的诊断标准。

成本,难以跨过的坎

根据潜在需求预判,到2020年,全国康复辅具产业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人工智能新技术引入,正在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钱璟康复总经理樊天润谈到技术创新时说道,“现在比较热门的VR/AR、体感技术、3D打印、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都是康复辅具发展的最新动力跟主要动力,它可以吸引广大人群和政府的眼球,可以把很多不能实现的康复器具呈现出来,这本身来讲是我们康复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动力。”

即使是最主要的动力,仍然面临着“成本”的桎梏。传统的步态分析设备,采购价大概300万元左右,李巍的一代产品,虽然价格上下降了近30%,但是仍然在200万元左右。“我们团队是先自掏腰包做出了产品样机,然后才拿到了近千万元的融资。”李巍表示,这笔钱主要用于团队扩张与产品推广上。“三甲、二甲、社区医院数量虽然庞大,但是由于康复部分利润低,设备成本高,说服他们花300万更新设备难度还是很大。”李巍今年的目标是卖出两三台设备,回款可以维持团队一段时间的运营,该团队近期将推出分别适用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甚至家庭端的经济实惠的小型化设备。

“中国残障人士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走访了70多个残障人士,他们月平均收入不超过2000元,每天在家里能做的就是叠箱子等简单工作。” 韩璧丞表示,因为假肢的价格过高,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传统的好一点假肢大概需要6万美元左右,只有极少数人用得起。”

韩璧丞的项目比李巍好一点的是,他们面临的消费端,带有一点社会公益性质,政策包括社会帮助都有一定的倾斜。为了让残障人士负担得起,韩璧丞在努力把价格降到原来的二十分之一,残障人士大概能以两三万人民币的价格安装,“我们现在跟很多企业合作,有一定的名额帮助缺少手臂的残障人士免费安装义肢。”

谁来买单?

种类多,量太少,是康复辅具行业的显著特点。投资者认为,尤其是医用型辅具器械,如果单靠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这个器械市场很难发展起来。一个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有多少康复器材,需求量十分有限,也就很难养活研发团队,最终还是需要专业的康复类医院支撑。

不过康复医院也是精准化管理,对成本的控制意识非常强,装修、人力成本、药品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把控,“像我们购买1.5T的超导磁共振,公立医院可能预算就有八百万到一千万,我们只花了三百二十万,而且分期付款。” 复旦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章滨云表示,康复行业是“一分一厘抠出来的行当,绝不是很容易做的。”

成本导致的费用支付问题,紧紧掐着养老产业的命脉。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康复辅具产业的发展,中央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发展康复辅具产业列为一个重要内容。

11月7日,上海《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鼓励药械创新32条”)正式出台并实施,从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药品医疗器械上市、建设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高地、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保障措施等6个方面提出了32条改革任务,这个消息令医疗器械行业十分振奋,但对于如何降低使用门槛,尤其是对居家康复,还没有特别针对性的政策。

另一方面,与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相比,农村的老龄群体面临的困境大,不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他们有待培育认知与消费能力也在制约着行业发展。

医疗辅具的市场跟一个国家的生活是一个线性关系,这个国家平均生活水平高,对辅具的需求以及种类的需求也就越高。“产业要发展起来,需要大体量有能力支付的对象。”在这点上,火山资本管理合伙人章苏阳认为,当前社会现状很难支付这一笔费用,“一名70岁的老人,不管是住院、康复、去养老院,费用都是由家庭承担,简单而言,50岁群体在支撑70岁的人。但是我们国家较为富裕或者又能支付的群体是从40岁左右开始,我们在这方面的市场扩大可能要等十年左右。”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