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7-2025年)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技术应用支撑,是世界各国加快竞争布局的战略制高点,代表着未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方向。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创新物联网在城市发展各领域应用,构建物联网智慧城市,培育物联网经济,是我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推进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近年来,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推进工作,从产业创新、配套服务、应用推广和发展环境四个层次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包括射频识别、传感器、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及物联网服务在内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高端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电子标签、GPS/北斗定位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并相继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
(二)物联网产业配套服务日益完善,成立物联网协会,设立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完善了科技孵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训、招商引资、产学研对接等配套服务工作。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核心产品或解决方案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口岸物流、智能家居、智慧市政、海洋监测等领域,全市被列入“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
(四)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首批建成以光通信、广电网络和4G网络等信息基础网络全范围覆盖城市和“无线城市”;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1984.82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预计总收入达1102亿元,扎实的信息通信产业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艰难繁重的发展任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成为助力我市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信息产业变革周期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为我市在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把握发展主导权提供了有利时机。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新技术应用需求空间巨大,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本地市场。
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全国许多省市都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都在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融合创新成果。然而,相互赶超、竞争势必会弱化我市现有的优势,为我市物联网发展带来更大压力。此外,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最为核心力量,我市已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以致物联网产业人才相对紧缺。进入新常态后我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周边地区和城市也在制定优厚产业、人才扶持和激励政策,这给我市吸引物联网产业人才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和经济高地为总目标,以产业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创新产业发展和推进模式,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推进物联网企业集聚发展,培育物联网产业生态圈,打造物联网运营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应用,构建物联网智慧城市,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的贯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运营、配套服务等全链条的物联网经济产业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机制突破
充分认识人才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加大物联网产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加快全市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选人和用人机制,着力破除限制企业人才引进、激励和晋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选人和用人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财政资金在物联网产业人才技术攻关、项目孵化、住房交通、健康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投入保障力度。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强化政府在产业规划、园区建设、规范标准、配套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物联网技术产品在政务信息化项目上的应用力度。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物联网产业推进格局。
3.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技术、产品、服务、企业、产业等领域全方位创新,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技术产品服务创新释放发展红利。加速推进物联网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以融合应用和平台运营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壮大物联网经济,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4.立足本地,面向全国
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加大物联网技术和产品试点和示范应用,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产业支撑服务,创新投融资体系,依托本地市场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规模。加快物联网产业平台化运营,大力发展物联网平台经济,积极培育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以网络化、平台化和智能化服务提高本地物联网企业拓展全国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我市打造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区、融合应用示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创业发展策源地、平台服务运营区等,成为国内一流物联网经济高地。到2025年,争取成为全球知名的物联网经济高地。
——技术创新引领区。在多类型传感器芯片设计和制造、自组织组网、近距离通信、物联网操作系统、低功耗供电、网络数据融合、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方面取得若干个点的技术创新突破,形成特色鲜明的物联网技术创新联盟。
——融合应用示范区。在智能工业、智慧交通、口岸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慧城管、智慧海洋等领域形成一批实用性强、模式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应用,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
——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3-5个特色鲜明的物联网产业园区,形成贯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软件开发、服务运营等全链条的物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市物联网企业超过10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万,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到202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
——创业发展策源地。到2020年,培育出100家物联网创客空间,入驻创客人数不低于1500人,全市每年吸引物联网产业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不低于30亿,每年新孵化项目不低于100个。到2025年,成为全球知名的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硅谷”。
——平台服务运营区。到2020年,在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家居、安防、环保等领域涌现出若干个物联网服务运营平台,平台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平均每个平台接入联网终端数量不低于100万,探索出若干个可行的商业运营模式。到2025年,涌现出3-5个全国知名的物联网服务运营平台。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加强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智能传感器设计、芯片制造、封装与集成、数据融合、可靠性等技术研究,重点研发适用于多领域、多应用场景的振动、冲击、位移、速度、压力等类型传感器。加强射频识别数据安全保护、防病毒入侵、隐私防范、抗冲突、抗干扰等技术研究,确保射频识别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支持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传输体系架构技术、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异构网络的融合组网技术、新型智能网络传输等技术研究,强化海量物体互连、端到端连接的可测量性和互操作性,实现不同物联网应用平台的互联互通、通用访问与统一服务的获取。鼓励物联网数据感知、知识表达、智能决策与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应用等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支持物联网数据互联互通和跨平台、跨行业应用,实现服务和应用之间的协作和交互。
专栏1 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依托物联网产业园和重点企业,集中力量加强物联网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打造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超前布局物联网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鼓励物联网研发机构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各类新型传感器、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及节点专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构建技术创新优势,重点突破物联网大数据存储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以及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到2020年,在信息识别、传感、短距无线通信、系统集成、信息智能处理等五大领域,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市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初步消失。
(二)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
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等技术攻关研发,重点突破传感芯片、组网协议、操作系统、系统供电等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大智能汽车、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本地优势产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支持各领域第三方操作系统服务的发展,鼓励相关应用企业共投资共应用,推进行业物联网操作系统联盟建设,构建研发、应用和服务全链条服务,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创新市政管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应急救灾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推广购买服务模式。完善传感芯片、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物联网应用等全产业链物联网检测和认证服务,协助第三方机构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并取得相关资质证书。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北斗导航、智慧城市等产业和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物联网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本地物联网系统集成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变,鼓励智能汽车、电梯、轨道交通等领域第三方物联网公共平台发展。
专栏2 物联网产业生态圈打造工程
支持传感器器件、物联网核心芯片、近距离无线通信、物联网智能终端、仪器仪表、物联网网关、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我市物联网核心产品及高端服务的产业集群。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与物联网相关的支撑产业。支持物联网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运营服务企业创新开源项目,建设开源社区,建立开放应用与智能硬件相结合的生态模式。重点基于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公共管理、海洋监测等智慧产业的示范项目,大力发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挖掘、移动金融支付等物联网信息服务。到2020年,围绕我市核心产业的物联网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基本完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初步成形。到202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实现对国内外物联网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
(三)推动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式发展
做大做强厦门软件园,推进建设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园、厦门物联网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等物联网产业基地,创新产业招商模式,完善园区服务,鼓励物联网企业入驻和聚集发展。超前布局物联网产业园区网络通信、公共测试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满足产业园物联网研发设计、应用试运行、功能检测等各类需求。完善物联网产业园配套服务,加强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对接、项目推介、人才培训等服务。创新物联网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方式,以大型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物联网产业园招商、管理、运营,围绕核心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口岸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本地应用需求,结合本地企业优势,重点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终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打造特色物联网产业园。整合利用各类技术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等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大物联网产业检测、评估、认证等服务能力开放共享力度,提升物联网产业园相关服务能力。
专栏3 物联网产业园建设推进工程
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园区,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集聚作用,推进本地物联网企业、台湾物联网协会企业和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企业入驻。完善厦门软件园、厦门物联网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等园区基地,推动在医疗卫生、交通物流、口岸管理、智能家居、海洋监测等领域构建一批融合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研发应用平台,强化对闽台两岸云服务、物联网数据中心、智能终端产品等创新发展的聚集作用。构建行业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加快完善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加大芯片设计、模块研发、终端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各环节企业的引进,培育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2-3个特色鲜明的物联网产业园,入驻企业超过1000家,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到202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
(四)加强物联网标准规范建设,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加快制定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短距离通信、异构网络融合等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及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鼓励本市龙头企业牵头推动产业标准制定,围绕本地物联网优势产业,打造物联网标准产业生态圈,强化本地标准推广应用。结合本地物联网应用项目建设,制定统一的本地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鼓励支持我市企业主导或参与物联网地方、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扶持大企业和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争取物联网行业话语权。建立物联网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征集、研讨、推介、查询等相关服务,提供网络协议、接口、中间件一致性及互操作性测试等服务,确保标准落实到位。加强窄带物联网通信等标准的推广应用,创新标准以推广商业模式,推动本地应用企业开展标准对标工作。加强物联网标准宣传推广力度,定期开展标准宣贯培训等服务,强化标准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强制性应用。
(五)完善物联网产业配套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支撑能力
加强物联网产业网络通信、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训、项目推广等配套服务,促进企业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我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运作模式,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项目推广、服务运营等工作,打造本地产业生态圈。完善物联网产业会展会务服务,定期举办展览会、论坛、投资洽谈会、创新成果发布等多种形式物联网大会,加强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推广和宣传,提升我市物联网企业影响力。建设厦门物联网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服务平台,推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促进物联网领域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打造厦门市物联网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强本地物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网上展示,畅通企业与投资人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提升企业融资宣传能力。加快物联网创客空间配套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废弃厂房为初创型物联网企业打造“双创”平台和众创空间,完善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上线运营、应用推广、项目融资、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
专栏4 物联网公共接入平台工程
推动三大通信运营商加快物联网通信基础设施接入平台建设和部署,围绕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开展大规模组网试验和试商用。推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智能工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信息传输交换、数据存储灾备、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和平台运营。到2020年,在视频监控、医疗卫生、口岸物流、车联网、轨道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若干个知名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并培育若干家知名的物联网运营企业。到2025年,涌现出3-5个全国知名的物联网服务平台运营企业。
(六)加强物联网产业招才招商,完善引智引资机制
充分利用比邻台湾的优势,联合台湾物联网协会共同建设两岸物联网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海峡两岸物联网产业园区以及“海峡两岸物联网创客孵化中心”,吸引台湾地区物联网产业优秀人才和企业入驻。加快开展物联网产业链招商活动,以龙头企业引进为抓手,吸引中小微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和集聚,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链。联合厦门大学、华侨大学以及周边省市高等院校共同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完善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与院校对接机制,倡导产学研联合培养,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推进与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双向交流任职,促进产学研需求对接。定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锡等城市举办物联网产业招商会,围绕物联网产业投资合作开展推介交流、对接洽谈以及人才引进等活动。大力发展物联网创客空间,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有潜力的创客进驻。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等与国内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际化高端物联网人才。
专栏5 物联网产业招商引资工程
开展物联网会展招商活动,加强与工信部、科技部、国台办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合举办世界物联网大会,物联网博览会、海峡两岸物联网展会等大型会展会议活动,加强宣传推广,吸引知名企业入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大企业招商引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加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招商,以全球领先互联网服务企业、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信息服务业上市企业为目标建立企业目录,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每年新引进物联网企业不低于30家,投资规模不低于10亿。
(七)加快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应用创新发展
支持运营商加快布局窄带物联网,推动窄带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应急救灾、社会治安防控、地下管网、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领域和园林绿化、城市道路等市政管理领域的应用,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发展低功耗、低成本产品,推进平台化运营和购买服务模式,确保先进技术和产品得到商业化应用。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社区服务、智慧楼宇、智慧停车等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强化产品和服务的实用化、便捷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口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防水防金属等特性的产品,提高产业运行监测、物流安全管理、信用体系建设等水平。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船舶、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领域的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精准智能的产品。
专栏6 工业物联网应用创新工程
大力发展智能工业,加快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供应链跟踪智能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实时化以及用能管理节约化等方面应用,重点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在智能汽车、轨道交通、数控装备、智能终端等领域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特色明显智能产品。到2020年,全市打造100家智能工厂,智能产品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比重突破30%。到2025年,全市打造200家智能工厂,智能产品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比重突破45%。
专栏7 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工程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专业信息服务,推广智能传感器在检测动植物生存环境、成熟周期、营养组分等领域的应用,集中力量在农业资源利用、生产养殖精细化管理、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智能农机设施等领域发展一批低成本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品,结合农业部门信息化专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农业物联网应用在全市普遍推广。
专栏8 民生服务物联网应用创新工程
结合智慧社区、智慧校园、智慧医院、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服务需求,深化物联网技术在信息感知、在线监测、远程服务等领域实际应用,创新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发展移动智能感知设备,大力推进服务平台运营,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利用,完善线上线下服务。到2020年,新服务模式快速普及,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更为紧密,社区、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到2025年,民生服务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专栏9 城市治理物联网应用创新工程
鼓励本市物联网企业参与城市运行治理,建设全市城市治理物联网,加快射频识别、传感器、地理空间、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在厦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商业模式,探索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和可行路径,重点在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应急救灾、岛内车辆交通管理、海洋环境资源监测、口岸物流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强化对资源、流量、能源和环境的实时监控管理,建设具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和智能预警功能的城市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场合、大型活动实时全程监控、应急指挥、事后评估等。到2020年,厦门城市运行管理依托物联网实现在线监控、实时感知和智能决策。到2025年,我市城市管理全面实现基于物联网支撑环境运行
(八)加强物联网应用安全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加强物联网传感芯片、网络协议、操作系统等方面的安全保障,提高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性能检测认证体系,加强对电信、能源、电力、交通、海洋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和智能电梯、轨道交通、智能汽车、数控机床等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应用产品可靠性认证,加强对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移动支付等物联网设备的信息安全认证,保障重大系统正常运行,切实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加强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安全保障,确保在视频监控、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安全生产、应急救灾、医疗健康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数据可管可控,消除潜在数据安全隐患。加强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建设,搭建物联网在线安全监测与预警应急平台,感知物联网络安全态势,支撑物联网基础信息网络的防护和运行。加强大数据监测在物联网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建设物联网大数据监测中心,切实提升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物联网企业积极参与的安全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高效的规范管理和灾前预警。
专栏10 物联网应用安全保障工程
加快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加强数字证书和商用密码应用,做好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物联网信息安全预警和管理机制,重点做好对公共基础设施、重要领域生产现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管控。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联网平台体系,搭建数据备份平台,建立灾难恢复设备,加强物联网重大应用和系统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到2020年,形成技术实力雄厚、管理制度完备物联网应用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我市物联网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市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等政府部门对物联网产业项目的支撑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部省市合作机制,积极申报国家“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相关项目,充分发挥试点项目对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成立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解决物联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为领导小组提供智力支持。发挥物联网协会和联盟的作用,组织行业调研,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协同攻关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研发、安全保障等重大问题。
(二)完善产业政策
面向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应用、服务运营、标准制定、产业招商、产业园区、创客空间、人才引进等领域制定推进实施方案和政策激励办法,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目标导向。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合作(PPP)模式,鼓励采用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推广资源换服务模式,建立公共服务价格和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供给能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双软、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和认证管理办法,加大对物联网企业激励力度,适度降低企业营收、税收缴纳、人才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深化物联网领域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改革,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物联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流通交易等相关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制定物联网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北斗导航、智慧城市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政策。
(三)加大财税引导
优化和统筹使用现有涉及物联网产业的相关专项资金,整合并扩大现有创新支持基金,发挥政府投资资金引导作用,扩大基金社会倍增效应。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性企业、双软认定企业和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物联网创新创业性领域信息服务企业宽带接入费用、房租等补贴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企业进项税抵扣链条管理,降低企业税负。适应创新型项目发展特点,适度降低物联网企业申请政府财政补助项目时在企业营收、税收缴纳和人才资源等方面要求,重点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物联网创新型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市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专项财政资金项目协同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投资重点项目。加大对本市物联网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申请国际国内专利的资助奖励力度。完善物联网创新投入和监管机制,推行政府引导基金、财政后补助等方式,提高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四)优化投融资政策
创新物联网项目投资收益机制,鼓励通过资源互换、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鼓励天使、风投、股权投资、并购、私募等基金发展政策,加快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投资机构体系。借鉴风投等社会资本对项目的筛选经验,探索建立财政资金跟投政策。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优势,支持社保和保险资金参与物联网项目建设。支持物联网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上市,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推动投贷联动、存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证券化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支持物联网企业依法依规发行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造风险投资与商业信贷、股票与债券、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质押融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投融资政策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建立金融租赁公司和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开展政府采购订单融资改革试点,解决政府采购中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国有企业加大对物联网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投资力度。建立商事登记监管机制,打造物联网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为行业内阳光企业投融资提供征信通道。
(五)加强人才引进
打造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城市亮点,营造具有厦门本地人文和经济特色的双创氛围,形成产业吸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战略地位重、创新环境优的发展环境。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领域人才引进、激励和晋升等方面的制度,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决策权,探索建立以创新、实用为导向的人才管理办法。建立面向高校毕业生及实用型人才的安居保障体系,为引进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住房补助、安居入户、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保障,提供公租房、创业公寓、创业社区等住房支持以及“社区公共户”落户、子女上学等便利政策。加快推进本科院校转型,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倡导校企联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间的轮岗交流制度,拓宽公务员、科研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促进政产学研需求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