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监测和推荐平台

智慧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 > 详细内容

智能技术扫除斜视早期检查死角

斜视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儿童斜视的发病率仅次于近视,人们常说的“对眼”“斗鸡眼”等都属于斜视。

在近日“全国爱眼日”科普宣传中,广州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项道满谈道,儿童斜视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视力正常发育。

但由于儿童的配合程度较差,现有的检查方法很少适合低年龄儿童,即使是专业眼科医生也常常倍感棘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图像的获取简单快捷,帮助医生解决了这一难题。极大推动了儿童斜视等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治率。

早诊早治疗,否则对视力危害大

斜视指两只眼睛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在一只眼注视目标时候,另一只眼却向内、外、上、下偏斜的现象。斜视有外斜视、内斜视、颈斜等,儿童出现斜视对视力危害较大,如果还合并有眼部的垂直肌麻痹时,对视力的影响更大。

很多老人常说“小孩对眼不用治,长大自然就好了”。的确,很多宝宝的对眼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消失,但是也有一部分需要治疗。

在门诊经常有家长问“大夫,我孩子的斜视什么时候做手术好?”

6个月以内发生的内斜视多为“先天性内斜视”。国内外小儿眼科学界许多专家认为,对于先天性内斜视,最佳手术年龄在6个月开始,在2岁以前矫正,这样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和立体视。2岁之前完成眼位矫正,可能形成融合功能(即双眼看到的物像重合成为一个,而不出现复视),而4岁之后,再做手术则极少形成融合功能。

在美国,儿童眼科医生主张,这类病人应该在半岁后尽早手术。他们认为,由于婴幼儿时期处于视力发育最敏感时期,视功能可塑性大,早期纠正眼位,使斜视眼得以正常使用,有利于弱视的治愈。项道满则认为,对于先天性内斜视的患儿,尽早手术还能争取术后双眼视力和功能都正常,相反,如不及早手术,其异常反射可能越发展越严重,不仅影响其视力的发育,还会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

项道满说,由于婴幼儿时期处于视力发育最敏感时期,视功能可塑性大,早期纠正眼位,使斜视眼得以正常使用,有利于弱视的治愈。尽早治疗,能争取使这些孩子发展成双眼视。

斜视早期检查,2-3岁是“死角”

早诊早治疗,说起来容易,但对儿童眼科医生来说却是“知易行难”。

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赫雨时教授曾经指出:2—3岁儿童是斜视检查的“死角”,任何通过主观的功能检查都难以进行。

工作多年的项道满对赫教授的话深有体会,常用的斜视定量的检查方法很多,包括三棱镜加遮盖、视野弧、同视机检查等等。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多数已经配合三棱镜加遮盖检查、五六岁的孩子有些已经可以配合同视机检查。

“临床上,无论医生怎样有耐心,上述常用的斜视检查方法,2岁左右、甚至3岁以下的儿童眼科病人,除了少数可以配合检查外,多数都不能主观配合检查。

由于儿童的配合程度较差。所以现有的检查方法,实际上很少适合低年龄儿童或者是智力低下的病人(包括成人)。即使是眼肌专业的眼科医生,对这类病人也感到非常棘手。

互联网+智能技术,孩子在家也能做检查

“儿童斜视特点之一,就是检查中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配合度差,导致医生对儿童斜视病人斜视角度测量困难”。诊断、治疗都有赖于准确检查,对儿童斜视病人进行准确的斜视角度测量,是手术前对斜视病人进行临床评估中最重要的一环。但面对“熊孩子们”,这第一步都难做到。

互联网+技术给医生提供了对付“熊孩子”的好办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图像的获取简单而且快捷,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这一难题,探讨学龄前儿童复杂斜视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我们支持研究了一种‘计算机辅助的儿童斜视客观定量诊断技术’客观地获取儿童斜视度数的方法”。通过仪器拍照,将孩子双眼信息传送到电脑上,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孩子所患的是哪一种眼部疾病,解决了儿童斜视客观定量检查的难题,在临床中通过引入这一技术,使需要手术的斜视儿童手术年龄大大提前,帮助提高婴幼儿斜视病人早期手术成功。

项道满感叹,如今智能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以启发,推动这项检查的技术改进,“我们希望将检查设备做成可穿戴便携式,让孩子在家中就能完成检查,将检查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医生端,这样就能减少孩子在医院与家之间的舟车劳顿”。

此外,“在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筛查中,我们有一种基于红外照明技术的新生儿眼病筛查技术”,将“互联网+智能技术”运用其中,做成可穿戴产品,便捷、易于操作,能促进新生儿筛查”。这也是得益于科技新技术的发展。

来源: 南方日报